首页

主页 > 美国研讨班 > 正文

第七届美国宗教文化暑期高级研讨班综述

史风华
Jun2007
2007暑假研讨班

2007年6月29日至7月29日,来自中国高校的9位学者参加了由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在美国举办的“第七届美国宗教文化暑期高级研讨班”。该项学术研讨与考察活动从美国东部的历史文化名城波士顿拉开序幕,学者们辗转东海岸的费城、华盛顿、纽约,飞越美洲大陆到西海岸的洛杉矶、旧金山,历时整整一个月,对美国的宗教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习和观摩。这9位来自中国的学者是:上海师范大学的马德邻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孙慕天教授、李玉白教授、云南民族大学的韩军学教授、山东大学的刘新利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的田国秀教授、西南大学的杨玉辉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的张秀华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的史风华教授。研讨班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中国人文学者亲身感受与了解美国社会的整体现状,尤其是宗教文化现状,增进中美学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从而以更加客观与开放的心态来研究、比较东西方宗教文化的异同,为更加深入地认识与研究基督教提供现实的参考与借鉴。

学会会长王忠欣博士亲自组织、安排、和参与了全程的研讨、参访活动。这期研讨班内容充实有序、形式活泼多样,围绕宗教文化这一主题,于万里之行中开展多方面的对话与学术交流,在行住坐卧中实实在在地体验美国社会与文化。学者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美国的宗教文化,怀着极大的热情,行走于讲堂与烈日之间,辗转于东西海岸;期间先后举行了4次大型的专题宗教文化研讨会,参观访问了20多家不同族群、具有鲜明代表性的基督教会、神学院,与多家基督教机构的学者与领袖进行了座谈和交流,观摩及全程参与了10多次的基督徒团契活动。一路行来,学者们与美国的学界、教界、政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交流,通过聆听、分享、考察和访谈等形式,不仅对美国基督教的历史发展及其在当今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作用有了深入而具体的认识,而且对华人教会在美国的发展以及美国学术界宗教研究的新进展也有了基本的把握。

波士顿:历史与现实

7月29日,本期暑期研讨班在历史文化名城波士顿开始。历史与现实、崭新和古老在波士顿得到微妙而和谐的统一。波士顿的建立本身就是宗教发展的产物,它于1630年由英国清教徒始建,因此又曾被称为“清教徒之城”。波士顿的发展与许多历史事件都有联系,如1770年发生英军枪杀当地平民的"波士顿惨案",1773年出现反英抗税的"倾茶事件",1775年4月在这里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学者们参观了波士顿公园街教会,这是美国最负盛名的福音派的教堂,美国的废奴运动就是从这开始。接着参观了国王小教堂,该教堂最初是波士顿最早的英国国教圣公会的教堂,现已成为唯一真神教的教堂。位于波士顿唐人街的波士顿华人布道会是波士顿地区最大的华人教会,教会的陈德修牧师向学者们介绍了美国和波士顿地区华人教会的历史和现状。 

对于基督教在美国的社会服务,学者们非常感兴趣。这次研讨班专门举办了一场关于“美国基督教的社会服务”的专题讨论,并安排学者们参观了牛顿威尔斯利医院,及其医院中的宗教社会服务。

波士顿的文化与教育都位居世界前列。学者们参观了大波士顿地区著名的宗教文化胜地,包括新英格兰的第一个殖民地-普利茅茨,以及最早来美的清教徒乘坐的五月花号船,打响独立战争第一枪的地方—莱克星顿美国革命博物馆,当然还有誉满全球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布朗大学、波士顿大学、威尔斯利女子学院等著名学府。

每天晚上,学者们或者参加基督教会的活动,或者与华人基督徒一起座谈讨论与分享,周日的上午则去不同类型的教堂观摩主日崇拜活动。行程中,正赶上美国的独立日,当晚,学者们兴致辞勃勃地在优美的查尔斯河旁边观看了壮丽的烟火晚会。

在波士顿期间,学者们参加了两场学术会议,一是在高登康威尔神学院举办的“基督教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一次密集型的会议,从早到晚,吃饭行走,从来没有停止过讨论。学者们就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对话与交流,不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作为“基督教与中国”国际会议的一个延续,学者们又参加了在波士顿沃克国际文化交流中心(Walker Center)举办的“第三届中美学者宗教对话学术研讨会”。在两天的密集会议中,中美学者对宗教在各自国家中的作用进行了畅所欲言的交流,大家对这样具有深度的学术对话探讨活动赞叹不已。

费城:自由与秩序

费城是美国历史名,1682年由英国贵格会派移民始建城市,市名取自希腊语,意为"兄弟之爱"。费城保留了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众多古迹,学者们在参访中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场景中。独立宫是1776年7月4日宣布独立宣言的地方,珍藏着著名的自由钟。附近的卡本特厅是第一次大陆会议的会址。建于1727年的基督教堂是华盛顿、弗兰克林及其他独立战争时期的领袖们的礼拜堂。在每一处历史建筑里,西敏寺神学院院长李白轲教授都很认真很详细地为学者们讲解,从书本上了解到的美国历史从他的口里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在这里,处处都可以看到对自由的倡导,如自由钟上所刻的“圣经利未记”中的一句话“在遍地给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自由钟上的裂缝,也说明自由是如此的不易,所以在费城,也可以处处感觉到良好的秩序。

学者们还参观了当年华盛顿所率领的大陆军与英国军队作战的战场——福吉谷。在“华盛顿的祈祷”的雕像前,李白轲教授感言:“人生都有低谷,但是只要有信念,就可以胜利,我在沮丧的时候,也会来到这里。。。” 

在费城,学者们聆听了两场高规格的基督教音乐会:黑人歌唱家露丝的演唱,钢琴家艾威廉的演奏,使学者们陶醉于艺术的天堂而流连忘返。管风琴音乐会也是专门为学者们举行的,高妙而神圣的音乐使得学者们对宗教与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术之旅当然少不了精彩的讲座,严格而广义地说,这次研讨班的全部行程就是一个大讲座。学者们感叹这是一场古希腊精神与基督教精神结合的学术活动,既有亚里士多德的逍遥学派之风,又亲历基督教的历史与基督徒的喜乐与奉献。在威特敏斯特神学院,李白轲教授更是驾轻就熟地把学院的历史,以及美国神学院的流派及其与教会、政府的关系讲得详尽而得当。李白轲教授还向学者们做了“美国神学院建制及神学传统”的讲座,神学院的另一位资深教授艾威廉做了“美国信仰类型”的讲座。 

华盛顿:宗教与政治

这次的暑期研讨班,其精心安排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交通工具也是多样,学者们乘灰狗巴士从费城到华盛顿,受到了当地华人基督徒的热情接待。

美国首都华盛顿,全称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在这里,宗教与政治是如此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正如美国人一再强调的,“美国不是一个基督教国家,但是有很多基督徒。”

华盛顿有众多的著名建筑。学者们首先参观了国会大厦。它是美国首都的象征,坐落在城市的最高点,因此又被称作“国会山”。大厦内布设着各种题材的油画、壁画和雕像,它们都是杰出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学者们还参观了白宫,这是美国总统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学者们流连在精美的基督教题材的油画真迹中,这些油画和雕塑都是欧洲宗教改革前后的艺术精品,而美术馆是对公众免费开放,学者们饱食了一顿宗教艺术的精神大餐,赞叹而忘返。

华盛顿国家大教堂是经过近100年的修建才完工的新的超级大教堂,教堂庄严雄伟,常被用来举行全国性的宗教活动,教堂内的彩色玻璃和雕塑美轮美奂,其中所表达的基督教信仰与神学更是深刻而形象,学者们都被教堂的建筑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传承所震撼。

学者们也与当地的基督教会与教徒进行了形式多样的互动,包括团契活动、家庭生活的体验、以及在当地华人教会参加基督徒的主日崇拜,这些活动都使学者们亲身感受到了基督教对华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

纽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纽约是美国第一大都市,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学者们在纽约体验了美国的当代文化。灯火辉煌的时代广场,雍容华贵的第五大道,充满想象的百老汇大街,无处不表达着纽约的繁华与现代。位于曼哈顿岛南部的华尔街是纽约的象征,世界金融经济的代名词。从证券交易所的门前望去,不远处的高楼林立间正是耸立着十字架的著名三一大教堂的尖塔。一切是那么的和谐,又是那么的意味深长。是的,人不是只靠面包而活着,人需要有精神食粮。坐落在华尔街正中的三一大教堂,不正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完美结合的最佳注解吗!

自由女神象征着全世界人民对自由的向往,她张开双臂迎接着世界各地前来寻求自由的人们。在紧张的讨论与学术行程中,学者们兴致勃勃地乘船参观了自由女神像,大家纷纷在她前面摄影留念。 

在纽约,学者们还参观了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洛克菲勒资助修建的庄严雄壮的河畔基督教堂、以及美国基督教自由派的大本营——协和神学院。在纽约的最后一天,学者们同当地华人教会的信徒们就基督教神学、美国华人的基督教信仰、上帝的临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分享。

洛杉矶:基督教与美国社会发展

洛杉矶是美国第二大城市,被称为“天使之城”。在这里,学者们参观了巨型当代教堂马鞍山大教堂、水晶大教堂、参观了美国电影文化圣地——好莱坞、收藏众多世界级艺术品的Huntington图书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者们还参观了洛杉矶地区最大的墓地“Forest Lawn”,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十字架之路”的绘画,这幅巨型油画被放置在一座教堂式建筑内,学者们都为绘画精深的艺术与信仰魅力所折服。

研讨班在洛杉矶期间举办了四场座谈会。一场是请洛杉矶戈兰多尔市前市长介绍美国基层的政府组织和管理制度,大家并就美国的政治体制、选举、社会福利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座谈;另一场是与当地的华人基督徒座谈,讨论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再一场是与科学与宗教研究机构“Reasons To Believe”就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信仰的基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交流。这个机构是一个由一流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机构,他们所作的神导论的研究,年轻地球的模式,以及为圣经所做的求证研究非常专业,使中国学者印象深刻;最后一场座谈是与《山行文化报》和《国际日报》主编们的餐叙。这两份报纸都是华人基督徒参与编辑的文化刊物,在洛杉矶地区颇有影响。该次研讨班访问洛杉矶的新闻也在《国际日报》上刊登。

在洛杉矶,学者们亲身体会到了基督教与美国社会的变迁。马鞍山大教堂是教堂功能社会化的典范之作,人们从四面八方开车来到这里,兴高采烈地犹如欢度节日,崇拜方式也是轻松活泼,自由豪放,但是学者们所看到的并不是信仰的丧失,而是信仰的自觉。水晶大教堂这座由玻璃建造而得名的大教堂,庄严、大气、气氛活跃;唱诗班的歌声雄壮有力,直达人心肺腑。通过对这两个教堂的参访,学者们再一次地体会到“行万里路”的可贵,只有身临其境地感受,才能真正体会到基督教在美国多元化的发展现状。

三藩市:华人教会与当地文化的融和

旧金山是一座山城,气候冬暖夏凉,阳光充足,被誉为“最受美国人欢迎的旅游城市”。这里华人和华侨较多,华人教会在旧金山的发展也日益蓬勃。 

在圣荷西,学者们受到了南湾爱修基督教会的盛情接待。在教会的爱心安排下,学者们参观了旧金山著名的渔人码头、金门大桥、天主教堂、中国城,更有学者们向往的伯克莱大学、斯坦福大学。在每个接待家庭,学者们都与当地的基督徒有深入细致的分享与交流,深刻体验了基督教信仰对华人的生活、工作及思想的重大影响。据介绍,由于华人基督徒人数的迅猛增长,很多教会原有的教堂已经不能满足聚会的需要,于是不断有旧教堂扩建,新教堂兴建。

学者们也学习到,虽然海外华人去教会的目的起初各有不同,但最终,上帝成为他们共同的主。大家在主内彼此帮助,共同进步,教会使大家成为了一家人,成为信徒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北加州的基督学院,中美华人学者进行了为期一天的研讨会,学者们就基督教与社会工作、基督教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知识分子的基督教观,中国教会的发展与变迁、基督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争论,气氛非常热烈。

学者们还参观了环球圣经公会,天道书局,对海外华人从事的《圣经》汉译情况有了第一手的了解,并获赠《圣经》新译本及其它基督教研究的书籍。

结语:几点思考

这次暑期高级研讨班,同往年一样,成员来自国内的著名高校,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均与基督教有或多或少的关联,这一个月的行程,大多数的学者是带着问题来的。通过密集型多方式的研讨,学者们认识到,仅仅依据书本来研究一个活的宗教是远远不够的,更谈不上宗教“对话”。行程中,不仅仅是风景万千,更是有一次次的思想碰撞。首先,就宗教研究本身来说,需要进行第一手的田野调查,究竟目前的基督教在美国是一个怎样的状态?信众的信仰根基又在哪里?基督教在社会工作方面承担了怎样的角色?它对主流文化方方面面的影响又如何?这些基本的问题与需要都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一次全新的解答。 

其次,宗教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它应该是社会生活的一种需要,因此,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日常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次行程也让学者们亲见了基督教对美国社会压倒性的影响,自由与秩序,现世与来世,精神与物质中都有基督教的影响。

再次,信仰的主体从来都是研究者应该关注的。那么,基督教的牧师、信众、学者的现状如何?这次研讨班,学者们见到了很多基督徒中的“高人”——轻松幽默、多才多艺的、现代味十足的牧师、虔诚而以服务他人为要的基督徒、对宗教问题几乎无所不知的神学教授、通晓古典语言且能将它们用现代科技手段用于圣经研究的学者。。。这些都让学者们大开眼界。

每一位学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体验,千言万语也难以尽述,引用一位学者的话说:“得到的大于想到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