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2日至7月31日,受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会长王忠欣博士之邀,我们六位来自不同高校的学人参加了美国宗教文化暑期高级研讨班。参加研讨班的学者为:清华大学的田薇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的黄福寿教授、四川大学的黄小玲教授、四川大学的朱丽晓博士、中国美术学院的李澍博士、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屈建平先生。此次研讨班横跨美国西东两岸,途径六大城市。研讨班以实地考察为主,学者们参与式地深入体验美国的宗教文化,同时将其与学术探讨相结合,一路上饱享学术大餐。在王忠欣博士的带领下,我们与美国的学者、牧师、基督徒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使我们对美国的宗教文化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体会。整个研讨班的行程非常紧凑,研讨内容异常丰富,走到哪里都有惊喜,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圣地亚哥
我们的正式行程开启于圣地亚哥大学,王忠欣博士和黄敏杰牧师带我们参观了这所综合性的天主教大学。座落在校园中心的巴洛克式的教堂,装饰豪华,各种宗教题材的雕塑异常精美,阳光透过彩色玻璃洒落在圣坛上,斑斑驳驳,若隐若现,为圣坛披上了一抹神秘的色彩。王博士结合我们眼前所见对天主教历史进行了细致的讲解,黄牧师则把教堂中各种宗教人物的塑像、彩色玻璃上的宗教故事指给我们看,使我们增添了不少宗教知识。
离开圣地亚哥大学后,我们参观了印第安人的保留地和博物馆。虽然印第安人的博物馆很小,里面的陈设也不多,但是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异文化的震撼。在印第安人的保留地,我们还参观了一所印第安语言学校,学校默默地传承着印第安本族群的文化。午餐后,我们马不停蹄又去参观圣地亚哥著名的Balboa 公园。公园里有到很多博物馆和美术馆,展品异常地丰富,其中有一幅浪子回头的画让我们印象深刻。这幅画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过多的展现浪子的悔改,而是呈现了父亲的慈爱和智慧。Balboa公园是一个自由的文化活动的场所,在那里你可以看到美国各种街头艺术和精英艺术。这天的晚上,美国华人青少年交响乐团的指挥杨声博士在他的家里为我们介绍了“宗教改革与基督教圣乐”,他认为在基督教的音乐中,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可以表达个人的心意,基督教音乐直接联通了神圣与世俗之路,让活在俗世中的人可以在圣乐中受到洗礼。当地的教会诗班还为我们演唱了中外基督教赞美诗。
在圣地亚哥的第二天,我们去参观了天主教本笃会和平王子修道院。修道院位于临近太平洋的一个山丘上,远离城市的喧嚣。当我们走进礼拜堂时,看到十多位修士正在唱圣歌,那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让人肃然起敬。整个礼拜堂非常的敞亮,参加崇拜的约有四、五十人,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在那儿与上帝对话。修士们在圣坛上举行日常的崇拜仪式,祈祷,背主祷文,做弥撒···。聆听着庄严的圣乐,我们这群观礼的学者也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涤。
洛杉矶
离开修道院,我们驱车到达了洛杉矶。华人企业家岑峰先生,用丰盛的晚餐招待我们。岑先生已经80多岁了,但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待人热情。他热心教育事业,为来美的中国小留学生创办学校,也为培训中国的中小学教师付出了很多努力。
在洛杉矶,我们参观了盖蒂艺术博物馆,这座极具现代风格的博物馆里有很多精美的基督教艺术作品,以及来自欧洲的绘画、雕塑等各种艺术品,这些作品展示了美国的现代文明,同时也继承了欧洲的历史记忆。下午,我们来到洛杉矶郊外一个山丘上的森林草地,这里到处都是参天大树和碧绿草地,仿佛来到了一个国家公园。原来这是一片墓地,一个体现基督教生死理念的墓地。我们参观了两个不同主题墓地,一个以林肯为主题,讲述了美国的革命历史,一个以基督受难为主题,讲述了基督的受难与复活。墓园中有很多圣经题材的雕塑,宛若一个基督教艺术博物馆。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了阿罕布拉第一联合卫理公会,曾庆华牧师为我们介绍了教会历史。这个教会原本是以白人为主的教会,随着华人移民的到来,很多华人想加入这个教会,当时的美国牧师非常友善地邀请华人团契进入教会。随着白人信众群体的老化,以及华人移民的不断增长,现在的教友中,华人基督徒已占80%。这里的教堂或许正是华人新移民的家,也是走失灵魂的归属之地。
周日的上午,我们来到举世闻名的马鞍峰教会,这是一座如同度假村般的巨型社区教会,几千信徒如同举行流行音乐会般在一个大礼堂这举行崇拜。场面异常热烈、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教会为信众提供很多的服务,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在全球实施的但以理计划,这是一个医学、科学、信仰相整合的减肥计划,非常符合现代人的需求。下午我们参观了位于橙县的中华福音教会,教会的主任牧师陈宗清博士热情的为我们介绍了教会,并为我们做了“基督教与自由”的学术讲座。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是一所享誉全球的大学,黄敏杰牧师带领我们参观了造型别致的生命学院大楼和极具特色的科学图书馆。图书馆里面陈设了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几位教授的成果介绍。令我们喜出望外的是校园里还有一个中华文化广场,里面有代表中国文化的麻姑献寿、老子、李白、屈原的塑像。美国大学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让我们体会到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到洛杉矶了解美国的宗教文化,水晶大教堂是必到之处。今年的水晶大教堂正在装修,我们未能进入内部参观,但其华丽宏伟的外观足以让我们感到震撼。这座原为基督教新教的教堂,现在成为一座天主教堂,信徒中有很多是越南的移民,东方的文化也就被带入了天主教堂中。当我们在副堂参观的时候,在圣坛上看到了一幅观音像,宗教的多元和交融在此得以呈现。
旧金山
在旧金山,我们住在南湾的爱修基督教会。教会的苏牧师是一片阳光,所有的阴霾在他面前都化为乌有。每天早上,苏牧师都请我们到他办公室喝茶,与我们聊天分享,介绍他的人生经历:从读哲学博士,到高校教书,最后选择服侍教会。在苏牧师的祝福声中我们开启了一天的行程。
旧金山大学的荣休教授钱琨陪同我们参观了旧金山。我们参观了旧金山的市政厅,这是一座华丽的巴洛克建筑,内部装饰金碧辉煌。值得一提的是进入市政厅非常的方便,只需做简单的安检,就可以进入。市政厅里面虽然游客颇多,并有一些游人正在拍婚纱照,但人们非常安静有序,办公并不会因为络绎不绝的游人而受到任何影响,或许这也是美国的自由与秩序的体现。从市政厅,我们来到了旧金山大学。旧金山大学成立于1855年,是一所天主教耶稣会大学。我们首先参观了校园中雄伟庄严的天主教大教堂,然后钱教授在大学的教室里为我们做了关于美国大学教育的学术讲座。他提到旧金山大学是私立大学,秉持耶稣会办学的宗旨,把大学建立在市中心,坚持小班教学,保证教学质量。
旧金山拥有数所世界闻名的高校,其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一所以自由著称的学校。校园多元的文化氛围,使得伯克利异常的包容。在伯克利行政大楼的门口,有一块约有一米见方的自由之地,极具自由的象征意义。伯克利校园里还有一排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停车位,成为校园中的一道风景线。从伯克利校园的后门出去,就是著名的联合神学研究院,这里与伯克利的氛围完全不同,可以感受到其间的静穆庄严。另一所世界名校斯坦福大学位于旧金山的郊区,东亚研究中心的林主任专门为我们介绍了斯坦福大学和胡佛研究所,还带我们登上胡佛塔顶,俯瞰整个斯坦福大学校园。天主教耶稣会1851年创办的圣塔克罗拉大学,是加州历史最悠久的一所高校。与花园宫殿般的斯坦福大学相比,圣塔克罗拉大学则是小而精致。斯坦福大学的纪念教堂以信、望、爱、慈展现它的宗教精神,圣塔克罗拉大学的教堂前仅有小小的纪念木牌来追悼为宣教创办大学牺牲的殉道者。教堂里陈列了一些耶稣会宣教的历史资料,教堂的装饰简单朴素。当我们从侧门出来时,发现门口是一座奥古斯丁塑像,栩栩如生。教堂边上的小花园中,竖立着耶稣会创始人依纳爵·罗耀拉的塑像。在旧金山,我们还参观了摩门教教堂和希腊东正教教堂。
费城
在费城,接待我们的是著名的威斯敏斯特神学院。第一天上午,院长李白轲教授为我们安排了两场学术讲座。第一场讲座是李白轲教授主讲的《基督教与自由》,追溯了自由的历史概念,以及它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追问了人为什么一定要追求自由,自由能够给人类提供何种价值和意义?第二场讲座是Brandon Crowe教授的《新约中的自由》,讲述了新约中是如何论述自由的。自由有着圣经的文本根据,来自耶稣的教导,满足人性的根本需要。讲座后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关于自由的各种不同解释,以及不同时期对自由的不同理解。
讲座结束后,李白轲教授带领我们参观了位于费城市中心的美国国家宪法中心。宪法中心的二楼悬挂着美国各个州的州旗,李白轲教授如数家珍般地向我们讲述了很多州旗的故事,这些故事几乎都是鲜为人知的。离开宪法中心,我们漫步在费城的街头,参观了著名的自由钟。李白轲教授为我们解释了自由钟的寓意, 自由钟是美国精神的象征,是美国人民追求自由的文化符号,如同自由女神像一般。经过独立宫我们来到傍边的木匠公会,这是一栋做工精致的二层红砖小楼,在美国的独立和建国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李白轲教授告诉我们,美国独立的历史开启于一楼,而美国对外关系的历史开始于二楼。晚上,我们在当年美国建国国父华盛顿等人经常光顾的餐厅City Tavern用餐。按照当年殖民地风格装饰的餐厅别有风味,服务员穿着当时的古典服饰招待我们,给我们一种穿越感。
周日我们参加了费城第十长老教会的主日敬拜。这座古色古香的教堂建造于1857年,是费城宗教文化的一个地标。第十长老教会是比较传统的教会,前来参加礼拜的信众着装都非常正规,使人感受到他们对敬拜的重视。下午我们来到美国独立战争中大陆军休养生息的福吉谷,为我们讲解的是曾担任过海军牧师的约翰。当年福吉谷的生存环境非常艰苦,各种生活物资都很短缺,但大陆军士兵在这休养生息,为来年的独立战争的胜利保存了实力。福吉谷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华盛顿将军。我们参观了当年华盛顿将军在福吉谷时的故居,以及纪念华盛顿将军的教堂。教堂里展示了美国各个军种的军旗,教堂所有的艺术装饰几乎都是与战争、士兵相关的主题。
在费城最后一天的上午,威斯敏斯特神学院又为我们安排了三场风格各异的“基督教与自由”的讲座。溥伟恩教授为我们讲述了旧约中的自由,自由的丰富内涵,在上帝之下的自由,以及人是如何实现自由的。韦戴安博士为我们介绍了《但以理书》中所论述的自由观,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个人的自由与更大的创造者之间的关系。艾德加教授的讲座题目是基督教神学中的自由,讨论了新教宗教改革后基督教神学对自由的不同诠释。受路德的影响,新教信徒认为基督徒的自由,只顺服上帝,无任何世俗权力能够剥夺人的自由。自由在现代和古代的思想家中,有着不同的解读,然而追求真正的自由并不与信仰上帝冲突,真自由正是来自上帝的礼物。
纽约
到达纽约后,我们立即就开始参观这座有着各种传奇的大都市。漫步在了灯火辉煌的曼哈顿街头,你会发现这真是一座不眠之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可以看到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在纽约的地标帝国大厦下面,众多游客都在排队登高观看纽约的夜景。穿梭在纽约夜幕中,走过市立图书馆,彷徨中意外发现街头另类的大卫雕像。转过纽约城市大学,就进入了灯火璀璨的时代广场。时代广场上人潮涌动,周围的电子广告牌不断地变化着各种颜色,我们就在灯光闪耀中,体验到了美国多元、时尚、个性张扬、自由的文化特色。
到纽约必须要看自由女神像,那是法国人民送给美国人民建国一百周年的礼物,是一个极具象征性的建筑,彰显了自由和解放的思想。看见自由女神像,那种激动的心情,或许难以用言语来表达,但当你近距离的站在她的脚下时,你会发现自己是如此之渺小,所能得到的自由也是如此之少,我们不得不受制于肉体,所能祈求的就是精神上的自由。
在华尔街的摩天高楼群中,你会发现一座高耸入云的哥特式的教堂建筑,这正是圣公会的三一大教堂。教堂北侧有块墓地,美国财政金融制度的创始人哈密尔顿就长眠于此。离华尔街不远就是9·11事件后的世贸大厦遗址,那是对人性的反思之地。虽然新世贸大厦已然重建,但旧址仍在,提醒渴望和平自由的人们不要忘记恐怖袭击带给人类的重大损害。
当我们用脚步丈量纽约时,我们踏过纽约的大街小巷,各个街区,看到不同街区的文化符号,各式各样的教堂屹立在高楼大厦之间。我们一行人走走停停,随时走进教堂参观默想。纽约的文化不仅仅有现代的商业文化,更多的是要亲身感受的基督教文化。林林总总的教堂,不同的教派,虽然有细微的差别,但基本上都以基督教为主。我们穿过纽约的中央公园,走过哥伦比亚大学,参观了世界上最大的圣公会教堂“圣约翰神明大教堂”、天主教的圣帕翠克大教堂、长老教会、浸信会、耶稣圣名教堂……教堂内独有的安静肃穆,是在其它地方很难体验到的。众多信众在那儿默默地祷告,让灵魂休息一会。
位于华人聚集区皇后区的基督教乐道堂,是一所成立不久的华人教会,教会的顾问牧师邝健厚接待了我们。乐道堂是一个服务社区的教堂,教堂里有很多服务社区的节目和设施,教会还为参加活动的民众提供简便的餐饮,实现了传福音和服务社区的功能整合,这也是很多美国教会的特色。
波士顿
波士顿是美国著名的文化历史名城,也是美国大学最多的城市。我们居住在莱克星顿镇,这是美国独立战争打响第一枪的小镇。小镇的居住环境非常好,我们参观了小镇的中小学,其教育的配套设施非常齐全,教学质量也是相当不错。
波士顿极具历史感,所到之处都在历史之中。在美国独立战争打响第一枪的历史公园中,百年前的房子依然维护的很好,保存着当年的村落格局。我们尝试着感受打响战争第一枪的那种恐惧和兴奋之情,找到了打响第一枪的纪念碑。虽然至今还不知道第一枪到底是谁开的,但这一枪却开启了一个历史,打出了一个真实的美国。在公园里,身着殖民地时期服装的志愿者在为游人服务,游客中心的影视小剧院里放映着《莱克星顿枪声》的纪录片,帮助游客重温美国的革命史。
在波士顿市中心,我们参观了美国基督教福音派的重镇——公园街教会。教堂朴实敞亮,小而精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此驻足,让自己与上帝安静的对话。王忠欣博士为我们讲述了教堂的福音派特色,与其他教派的不同之处,以及它的历史掌故。跟随王博士的脚步,我们走在波士顿的街道上,参观了很多与基督教历史相关的教堂,如国王小教堂,三一大教堂……。在我们参观马萨诸塞州州政府时,一群人正在州政府门口抗议,州长办公室前也有一群民众要求州长下台,还有电台的记者在那儿采访。虽然吵吵闹闹,却也井然有序。自由的抗议,自由的发声,或许这也正是美国的一大特色。
虽然是夏季,但波士顿的阳光却是温和的,沐浴在暖洋洋的日光之下,我们来到波士顿公立图书馆。馆内人潮涌动,却又悄无声息,大家都安静地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我们在图书馆的天井中,环顾四周,发现图书馆的墙壁有着精美的雕刻,叙述着希腊神话和圣经里的故事。
在波士顿这座大学城里,我们参观了著名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母校波士顿大学、世界名校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这几所大学带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它们的宗教印记。波士顿大学中心广场教堂前竖立着巨大的和平鸽的雕塑;哈佛大学的哲学系楼上刻着《圣经·诗篇》里的“人算什么?你竟如此眷顾他!”的经文;麻省理工学院校园中的神圣之光教堂,更让我们震撼。神坛上那一道道自天而来的圣光,照进了学子们的心田,点亮了盏盏心灯。教堂是学子们的灵性活动之所,短暂的灵魂栖居之地。
波士顿是我们研讨班的最后一站,也是“宗教与自由”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之地。此次会议有30多人参加,学者们回绕着“宗教与自由”这一主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讨。
在波士顿期间,每天晚上我们都参加华人团契的活动,享受各个团契为我们精心准备的丰盛美食,同时也与华人基督徒们对话交流,了解他们对信仰的经验和体认。感谢此次研讨班中遇到的每个人,带给我们精彩的生命体验。或许一切风景可能都会成为回忆,但人与人的连接却印在心田之间,融入生命之中。
任何相聚都无法抵御时间的流逝,20天的研讨班很快就结束了,相聚分离都有时候,我们对美国宗教文化的了解也都还在皮毛之间。如果有机会,我们渴望再次相聚,再次同行,期待彼此之间能有更多的沟通和了解,让中美宗教文化的交流之路越走越宽。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