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主页 > 美国研讨班 > 正文

行而论道——2011年美国宗教文化暑期高级研讨班综述

张志庆黄小玲
Jun2011
2011暑假研讨班

美华人基督教学会举办的“美国宗教文化暑期高级研讨班”每年一次,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年,2011年是第十一年!

2011年的暑期研讨班于6月29日从美国西海岸浪漫的旧金山开始,到7月26日在美国东海岸历史悠久的费城圆满结束。参加這次暑期研讨班的中国学者共有七位,他们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蔺桂瑞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的张华教授、北京化工大学的崔伟奇教授、东南大学的董群教授、山东大学的张志庆教授、四川大学的查常平教授与黄小玲教授。大家从未有过这种专程考察美国宗教文化的经验,所以整个行程倍感新鲜、充满惊喜,满载收获。

对中国学者来说,无论是在认知上还是在情感上,美国的基督教乃至基督教文化,仍然还是个复杂且拉得很紧的结。研讨班的一个重要宗旨就是帮助中国学者体认美国文化的核心--基督教。中国与美国的开放与相遇已不可避免,相交首先需要相知。尤其对于美国文化深层次的基督教信仰,中国学者需要作近距离的体验和审视,从而获得对美国文化较为深入的认识。

在近一个月的行程中,学者们在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会长王忠欣博士的带领下,奔走在美国东西两岸的城镇街巷,参观和了解各地不同传统的基督教会,惊叹姿态各异的教堂建筑,感慨世界一流的学术殿堂、求学影响浩大的神学院校,一路学习,一路对话,一路思考,一路践行。

道不行不为道;德不行不为德。将寻道与论道置入记忆的传统与实在的现实之中,将坐论与行见结合在静谧的殿堂与鲜活的街道之间,研讨班组织者的良苦用心,可敬可叹。

爱的港湾

加州南湾爱修基督教会是我们这次研讨班的第一站。因临近美国国庆,很多教友与家人外出度假去了,留在本地的教友都来与我们见面交流,并负责接待我们。教会主任牧师苏牧师始终陪伴着我们,从吃饭购物吃冰激凌,到参观教堂,从办公室喝茶聊天,到礼拜日讲道查经,到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和爽朗而亲切的笑声。接待我们的教会的义工们都在自己的坚守中显示自己灵命的成长,在对我们的照顾中与我们分享耶稣的爱。

在教会的热心安排下,我们参观了举世闻名的斯坦福大学纪念教堂、柏克莱大学、圣彼得和保罗大教堂、东正教堂、旧金山市政厅、金门大桥。远眺,近看,金门大桥雄风犹在,可也不过是钢铁的奇迹。我们的心留在南湾爱修教会,留在教会简洁的礼拜堂、温馨的办公室。

7月3日晚,我们参加了圣荷西Bethel教会组织的美国独立日庆祝晚会。晚会以对上帝的爱、对自由的追求、对国家的奉献为主题。现场气氛热烈而庄严,欢快而认真。晚会上有两件事令人难忘:其一,牧师领导大家一起祈祷。全场几千人肃立祈祷,老人青年儿童,还有妈妈怀中的婴儿。其二,主持人邀请那些为国家献身的英雄的亲属登台或在台下站起来,接受人们的欢呼致敬。他们一一站起来的时候,看上去很朴素,平静,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内心深处有怎样的感受,也许还在为失去亲人而悲伤,但我们,看到他们在几千人的露天广场上站起来的那一刻,当音乐、灯光、掌声都为他们而起的那一刻,深切地感受到了尊重和爱的巨大力量。

一个星期的访问仿佛一眨眼就结束了。临行前苏牧师一早风尘仆仆赶来,与大家话别。有人感慨的问,苏牧师,你整天这样忙碌,不分节日,无论周末,不感到累吗?苏牧师认真地回答:有基督的爱,为了基督的爱,不累。然后爽朗一笑,真的,十几年来,我以教会为家,活得充实,活得轻松愉快。

在南湾爱修教会近一周的时间,参加了一次华人教会的礼拜活动,观摩了墨西哥裔教会西班牙语的敬拜,时时感觉与基督徒的接近。临行之前终于明白,牧师与教友一起,以较少的言语,无拘的形式,点滴的行动,持续的给予,在日常生活中,让我们感受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追求,体验他们对基督精神的理解和践行。用基督的爱拥抱你,还有比这更真实,更令人难忘的吗?

生的归宿

依依不舍,离开怡人的旧金山 ,来到“天使之城”洛杉矶。旧金山大学钱锟教授与我们同行,一起参加了研讨班在洛杉矶的所有活动。在洛杉矶,我们与东洛杉矶华人基督徒之家、迦南基督教会、恩福基金会进行了多场座谈,参观了山行文化报、好莱坞、水晶大教堂、和森林墓地(Forest Lawn)。

意料之中,好莱坞星光大道四周熙熙攘攘,游人如织。我们却注意到旁边一座教堂静静地挺立着,教堂正面墙上有一个大大的关爱艾滋病患者的红丝带标志,表明了这个教会的宽容与爱心。举世闻名的水晶大教堂气势不凡,是现代式教堂建筑的典范,教堂内可容纳数千人,教堂外还专门开辟在汽车内聆听布道的场地。我们有幸遇到一位90多岁的基督徒,他每周一次来教堂作志愿者。他带领我们参观教堂,认真介绍水晶大教堂的历史和现状。告别时他对我们每个人说:“God love you, so do I.”

森林墓地其实是坐落在一座山峦上的公园,山峦各处,绿草树荫中是连成一片的墓地,墓碑多是一块块的嶔在地上。中国人一般忌讳墓地,认为墓地阴森晦气,如果不是去祭拜死去的亲朋好友,人们不会去墓地。美国人不然。在美国,还有在英国、法国、德国等,墓地很漂亮,绿树成荫,鲜花连片,或还有流水、飞鸟,木椅石桌。墓地是公园,是人们休闲默想的场所之一。这可能与基督教信仰和习俗有关。墓地大多是在教堂周围,是教堂的一部分。基督徒相信,一个人肉体的死亡,绝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他们在等待,等待末日审判的时候,跟随耶稣基督进入天堂,获得永恒的生命 。在美国,在欧洲,你想寻找历史名人吗?就去教堂,去教会墓地。我们研讨班一行,在洛杉矶场面开阔的水晶大教堂、寸土寸金的纽约金融区的三一教堂、费城市中心的基督教堂,拜谒了富兰克林等众多美国名人。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但是,人之死却是一定的,因而,海德格尔才说,人生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死如果不是结束,生便有了归宿。基督徒热爱耶稣、跟随基督、然后永生的信念,使他们生时快乐,爱神爱人,因为他们知道生的归宿;使他们死时无畏,因为他们满怀希望。死,不过是新生的准备!站在Forest Lawn绿茵茵的山峦上,站在山顶古老小教堂的门前,不禁想起刚刚参观过的斯坦福大学纪念教堂墙上刻着的四个大字:Faith, Hope, Love, Charity

临行的前一天下午,钱锟教授邀请我们一起去看望他的母亲。70岁的钱教授和90多岁的母亲都信主多年,他们手拉手坐在一起,亲密无间。老母亲身体依然很好,一个人独自在养老院,生活自理。她送给我们自己手工制作的小饰品:花篮、娃娃、美国国旗。老母亲对生活的热爱,钱教授和母亲的母子情深,深深地触动我们,也让我们加深了对钱教授的了解。

钱教授是生物学家。几天来他和我们朝夕相处,但从未喋喋不休,大谈基督。他言语不多,总是随时准备照顾、帮助大家。70岁的教授,吃饭时为我们夹菜,参观时为我们开车。教堂里他为我们介绍历史名人,大海边他为我们讲解生物生长死亡的奥秘。他挺直的腰板,显现他生命的活力;他谦逊的眼神、言行,昭示他活在基督的爱里。

生与死,不是活着还是死了的问题,不是两个问题,而是如何存在的问题,是一个问题。选择怎样的生,就选择了如何“死”。

信的逻辑

波士顿(Boston)是我们的学术交流的主会场,学者们在这里展开交流对话。

我们住在波士顿西郊的行者中心(Walker Center)。如此富有诗意的名字,加以中心旁美丽的小教堂,让我们遐思无限。夕阳下,漫步来到小教堂,门开着,里面没有人,却传出管风琴优雅的声音。进去后我们看到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正坐在管风琴前认真地演奏着。她似乎在练习,或是为了准备一场礼拜。

第二天,“宗教与人的尊严”学术研讨会在行者中心召开。我们研讨班的全体成员,和来自波士顿学院、波士顿大学、卫斯理牛顿医院,休士顿法律事务所,哈佛神学院,麻州爱德华兹教会,以及来自日本的专家学者3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讨论的议题包括:人的尊严的哲学、法律基础,人的尊严与宗教的关系,基督徒的尊严,佛教、道教与基督教尊严观、仁爱观的异同,基督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等。

会议期间,我们参观访问了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卫斯理女子学院等世界名校。波士顿地区共有九所神学院,连同附近的几十所大学,构筑了浓厚严谨的学术氛围。在这里,信仰不再是主观的感觉,同时也是逻辑的深思。神学研究的博大精深,为信仰打下了坚实的理性基础。“信仰寻求理解”成为波士顿神学研究的特色。波士顿大学神学院是研究宗教多元的学术重镇,前任院长南乐山(Robert Neville)提倡的波士顿儒家,副院长白诗朗(John Berthrong)的多重宗教认同,都表现了宗教对人的尊严、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在参观了波士顿大学后,我们与白诗朗教授进行了座谈,白教授特别为我们介绍了“北美宗教多元与人的尊严”。

在波士顿,我们还参观游览了典雅古韵的城区,普利茅斯港口、五月花号船、莱克星顿美国革命的诞生地,对美国历史和美国的独立有了更为深切的认识。无论是冒着生命危险远涉重洋而来的清教徒们,还是不顾力量悬殊勇敢打响第一枪的波士顿市民,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上帝赋予人平等的权利,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是不可让渡,不可剥夺的。而这,也正是美国的立国信念。

我们还参观了波士顿郊区华人圣经教会。教会位于一座静幽的小山坡上,由20世纪60年代到美国的华人创建,是一所無宗派的基督教會。几年前教会特别在城区增加了一个礼拜堂,专门服务来自大陆的学生学者。我们在波士顿期间,除了带我们外出参观,教会的教友还为我们准备每天丰盛的晚餐,并多次邀请我们到他们的家庭聚会,分享彼此的人生经验。

欲的制衡

离开书卷气浓厚,颇有几分英国剑桥神韵的波士顿,我们乘坐灰狗大巴南下纽约。一进入纽约,感觉到处都是涂鸦,屋顶上墙上路上,都涂上了那些五颜六色、怪诞夸张的线条,感觉这个城市与波士顿大为不同,暗藏一种很狂野的能量。

纽约华人很多,有两个华人社区,一个在曼哈顿,一个是在皇后区的法拉盛。我们就住在了皇后区的法拉盛。这里的华人餐馆和商店很多,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小吃,甚至街头上叫卖的羊肉串。法拉盛就像浓缩的中国,从早到晚喧嚣的人群使这里永远不缺人气。纽约宣道会基道堂的邝建厚牧师就在这个社区服务了近三十年。邝牧师介绍说,皇后区大约有50间华人教会,30到40万华人。宣道会基道堂位于大街路口,向每一个人开放。我們参加了基道堂的主日礼拜,那天牧师的讲题是“人的堕落与上帝的救赎”。宣召的诗歌是这样唱的:要常常喜乐,不住的祷告,凡事谢恩,要关怀社区,街坊居民信神,全力见证。

就在同一天同一时刻,在美国,有多少华人来到教堂?有多少人正在教堂听道呢?对一个人来说,听道意味着什么?对一群人来说,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呢?

纽约是世界的首都,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喧嚣的城市,也是一个独具个性的大都会。早就听说时代广场时尚、绚丽,其实广场并不大,就是几座摩天高楼之间空出的一个广场,然而那种繁华炫目的气氛,雍容华贵的品质,无处可比。入夜后,高耸的大厦浑身上下闪烁着色彩艳丽的广告:Bank of America、Dunkin Donuts、Sony等等。美国的享乐、美国的欲念,在这里彰显。一个年轻人,只穿着短裤,弹着吉他,在大街上唱歌、与游客合影,引得不少年轻女郎欢笑尖叫。一个神情严肃的中年男人,高举着一本打开的圣经,寸步不离地跟着那年轻人,并不时高声朗读圣经:你们当节制!

华尔街,很短的一条街,可这短短的华尔街却牵动着世界金融的神经。就在寸土寸金的华尔街对面,矗立着高大的三一大教堂。三一大教堂其实比纽约大街上的许多高楼大厦都矮,但以它的肃穆、庄严,以它直指苍天的尖塔,却显得无比高大。它静静地俯视,对面华尔街纽约证卷交易所前,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而人们走出华尔街,迎面抬头便看见那高耸入云的十字架。匆忙的灵魂啊,你能静一静自己吗?

在纽约近郊哈德逊河畔的Nyack学院,我们与当地的学者又进行了一天的座谈会,仍以“宗教与人的尊严”为题,努力拂去欲望的都市,再次思索人的尊严。

权的基础

坐火车从纽约来到华盛顿,仿佛一下子进入了蒸笼。38度的高温,让我们感受到美国首都的“热”情。百年不遇的高温没有挡住我们每天参访的脚步。国会山庄、白宫、国家自然博物馆、国家美术馆、航天博物馆、国家广场、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二战纪念碑、越战纪念碑、韩战纪念碑……华盛顿以它的宽阔,以它的“热”情迎接我们。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国会大厦会见了美国国会众议员 Brian Bilbray。他着重谈了美国的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的问题,并回答了我们的提问。

美国的民主政体体现在人的权利和自由、民主决策机制、社会的宽容、官员的服务意识等许多方面。美国可以说是一个深受基督教影响的国家,基督徒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但是美国崇尚宗教自由,因此美国又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而真正能够享受宗教自由,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能够获得同等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政教分离是前提。政权不属于任何宗教;宗教也不能借助政治力量发展自己,排斥异己。

上帝之下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美国立国的信念,也是美国国家政体的基础。美国《独立宣言》阐述了上帝、政府和人民的关系:上帝创造了人,人人平等;人创造了政府,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独立宣言》奠定了美国《宪法》的原则基础。

与议员座谈、合影留念后,我们漫步国会大厅,留恋国会图书馆。这里人潮涌动,既有观赏的大人,也有玩耍的小孩。如果不是有的区域谢绝游客进入,如果不是时时看到步履匆匆的官员或职员走过,让人不敢相信这里就是国会的办公之地。我们经过简单的安检,进入国会开会的现场,观摩了一场议会开会讨论然后投票通过一个法案的过程。

从旧金山到波士顿,再到华盛顿,我们参观了旧金山市政厅、麻州州政府和国会山庄,不需任何文件和证件、不需任何预约,没有门卫,更没有警察,只是经过简单的安检,人人都可以轻松地进入政府的办公大楼。大楼里的接待人员彬彬有礼,其他工作人员则各自忙碌着,看来对游客的参观已经习以为常。如此将政府办公大楼向公众开放,不怕民众不轨吗?不怕失去政府的威严吗?我们清楚,大门紧闭,高高在上,不会建立威严,难以泯灭民众的不满。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一定是一个亲民的政府。

史的厚重

在美国,政治、法律、教育、历史,似乎一切都与基督教“沾亲带故”。来到历史名城费城(Philadelphia),我们对此感受更深。

费城曾是美国的首都,《独立宣言》的签署地。到达费城的第二天,我们就来到著名的西敏寺神学院,神学院的三位教授李白轲(Peter Lillback)、Vern Poythress、 William Edgar分别作了题为“宗教与人的尊严”,“科学与宗教”,和“战争与正义”的讲座。

下午,神学院院长李白轲教授亲自开车并作导游,带领我们参观福吉谷(Valley Forge)国家公园,华盛顿领导的大陆军的退修地。隔天,他又带我们参观了费城古城区、独立宫、自由钟、基督教会、国家宪法中心名胜古迹等。在三天的“导游”工作中,李白轲教授冒着酷暑,不辞疲劳,每到一处,结合历史典故,讲解美国的平等观、自由观、美国社会的现状与历史、美国的宗教自由与政教关系。李白轲是闻名美国的历史学家,他的专著Sacred Fire曾经排名亚马逊网图书销量第一。李白轲是极具个人魅力的那种学者,他的讲解很感人,也很深刻。他很投入,带着对历史的敬重,对现实的思考,对人生的关注。自由、平等、博爱,在他的讲解中,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活的历史与现实。在华盛顿跪地祈祷塑像下,在自由钟旁,在独立宫前,在宪法中心大厅,李白轲凝重的神情,令人难忘。

7月25日那天,李白轲带领我们参加了位于费城远郊的Bethany教会的主日崇拜。这是一间乡村教会,周围都是绿绿葱葱的田野。那一天正是教会75周年庆祝,会友们感谢上帝75年的恩典,并准备了丰盛的美式大餐来招待每一位参加庆祝活动的宾客。从教会出来,我们沿着乡间小路,驱车漫游在一片绿油油的田园风光中。这里是阿米什(Amish)基督徒的家园。在这里,马路成为真正的“马”路。我们不时看到穿着旧式長裙、戴着帽子的年轻姑娘,优雅安静的坐在马车上,赶车的年轻小伙,穿着整齐,戴着高高的礼帽。似乎近40度的高温對他們沒有什么影响,顿时让坐在空调车里还不断抱怨的我们哑口无声。阿米什教徒信仰虔诚,生活严谨,拒绝现代文明,拒绝使用汽车、电灯等现代工具,在美国这样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中坚持以传统的方式过着简朴的生活。美国的宗教自由和宗教多元在阿米什人的生活中得以显见。

美国建国历史并不长,然而,从波士顿海边保留的清教徒踏上这块土地的第一块大石头,到费城华盛顿大陆军退修地简陋的小木屋,从旧金山爱修教会的朴素教堂,到纽约闹市区矗立的三一教堂,从卫斯理牛顿医院灵修室地上铺着的阿拉伯地毯,到费城郊区阿米什教徒的马车,都标明着对上帝的信仰,对平等的期望,对自由的热爱,都显示着信的坚守,史的厚重。

一个月的行走结束了,道却还未论完,或者才刚开始。感谢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感谢那些为这个中美交流项目付出过的人们。

为那些被拉近的距离,为那些敞开的心灵祈祷!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