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的位置: 主页 > 学术文库 > 论文:科学与宗教论文 > 正文

论宗教与科学的认识差异及其功能互补 ---- 兼论科学主义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闵丽 (四川大学)

所谓科学,即人们运用理性思维方法而获得的关于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16--17世纪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的直接产物。在价值范式从神道主义向人道主义转变的过程中,近代自然科学逐渐从神学中分蘖并壮大起来,并在几百年间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生活资料,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存方式。但是,自然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其内在价值诉求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因而难以遮蔽或替代具有独特功能的宗教信仰。

一、 科学的认识方法及其有限性特点

从科学哲学论域而言,近现代自然科学有其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认识方法的有限性。科学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前置性要素:认识主体(人)、认识客体(对象)以及认识方法(工具)。主体在需求驱动下选定客体,并使用一定方法获得关于客体本质及其规律的知识。人们之所以能够获得科学知识,其原因在于:首先,现象界被视为一个合理性的、有序的、可以被解释的整体。换言之,关于现象界的本质与规律是否可知、能否被复制等问题,科学给予了充分肯定。其次,理性思维方法被视为获得科学知识的根本方法。所谓理性认识方式,即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原则去掌握认识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以实现认识逻辑与客观规律的统一。理性思维的特点,即尽力排除个人主观臆断,让判断、推论的结果尽量贴近考察对象的性质及其规律,即实现认识内容的客观化,这是科学的一种特性及其价值诉求。认识内容的客观度及其主体反映客体的程度,决定了科学知识的真理成份和使用价值。科学因此具有浓烈的理性色彩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强劲动力。

但是,囿于客观化价值诉求,科学排斥了意志、情感、直觉、本能、想象、顿悟等把握世界的另一种方式----非理性思维方法,因而难以有效解释、克服人的痛苦、恐惧、哀愁等情绪问题。而忽略人的情感及其非理性思维,人便可能被视为科技和物质生产链条上的一种特殊机器。事实上,18世纪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提出“人是机器”的观点,即是现代性社会对人及其理性所作出的基本判断。

第二,科学认识的有限性。获得科学知识的工具理性的有限性,制约了科学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即使最新科技也仍然不能改变认识内容的有限性缺陷:从宏观角度而言,科学不可能穷尽关于无限时空范围的认识;从微观角度而言,科学认识亦无法穷尽关于微观世界中一切微粒层次的认识;此外,科学技术更无法帮助人类摆脱死亡、消除灾难,无法计算人的精神活动(如意念与人体特异功能)所产生的力量等。相应地,科学也就不能让人类彻底摆脱自然之力的控制,不能帮助人们克服对死亡与灾难的恐惧、迷茫。由此证明,科学并非万能,人类尚需要其他能够解释、解决这些问题的认识方法,以安顿困惑不安的心灵。

二、 宗教的思维方法及其对科学的弥补功能

宗教特有的思维方法及其社会功能可以弥补科学的不足。其原因在于,与科学不同,宗教不是以客观实证方法、而是在观念层面论证其信仰对象的真实性。基于信仰的宗教,因其信条的超验性特征而无法证实其内容的客观性,人们仅凭信心崇拜、服从超然力量。从这意义而言,宗教具有浓郁的非理性思维色彩。而非理性思维的重要特征,即淡化客体对认识主体的制约作用、凸出思维想象和感悟能力。非理性思维具有以下特点及其社会功能:首先,非理性思维以感悟的方式理解和把握世界,直接表现为直观的或情绪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因而能满足个人或群体情感抒发与交流的需要;其次,想望、企盼、畏惧等心理活动,蕴含着心理活动主体的价值判断以及为之努力的动力。而价值判断、选择作为行为主体言行的前置条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主体之间交往的方式、规则和制度的选择与设计。再次,想象、梦境、顿悟等非理性思维活动常能激发主体的好奇心、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灵感与方法,为理性认识或科学研究提供研究的对象、动力和目的。可见,作为人类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又一方法,非理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在特点、功能等方面具有互补性。

由于宗教具有非理性思维特征,因此也具有该思维方法所特有的社会功能:宗教能帮助人们在精神层面显现出现实世界无法比拟的完美世界,给人提供进入诗化世界的方法和路径,因而它能帮助身处逆境中的人们树立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宗教信仰中的超然力量既是现象界的本原性存在,亦是人的命运的审判者和裁决者。这种世界观和命定论对信徒的交往行为具有很大的规约能力;宗教的教义及其修炼为科学提供了研究对象。上述功能表明,宗教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人类生存智慧的又一表现形式。因此可以说,与科学一样,宗教也是人类安身立命的有效方法,两者之间具有不可替代且能互补的社会功能。

三、 结语:科学主义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近百年来,科学技术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境况的同时,强化了人们对它的依赖,并在思想领域形成了科学主义思潮。所谓科学主义,即肯定自然科学实证方法的普适性;认为实证方法是唯一获得知识的有效方法;将自然科学作为人类知识的典范,用来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在科学主义思潮冲击下,“科学”一词常与“正确”、“好”等词汇等同使用,成为评判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合理性问题的标准。凡是与科学原则相饽、或科学自身无法验证的认识,都被视为“反科学”、“伪科学”而遭到攻击。这样,与科学相向而行的宗教,自然地被冠以“愚昧”、“迷信”、“落后”而遭受讨伐,并被挤压到社会边缘。而科学主义思潮的盛行,引致了生态环境畸形发展的恶果:首先,就社会生态而言,快速发展的科学已造成社会结构与人的文化意识及其心理的断裂;科学沦为控制和操纵经济、政治权力及其个人或群体心理的工具,从而导致部分人群心理功能紊乱和人格分裂;其次,就自然生态而言,科技发展引起了人口激增、自然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核武器等尖端科技将人类置于毁灭边缘,等等。可见,过度夸大理性和科学作用的科学主义价值体系只能将人类引向毁灭,科学发展也因此走向自己初始目的(即满足了人的现实需求)的反面。

以上论证说明,科学并非万能,宗教并不愚昧。在对待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各施其职,各尽其能”的原则,肯定两者之间平行与功能互补关系,终结两者相互诋毁的历史。这样,人类生存智慧才能得到充分显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