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的位置: 主页 > 学术文库 > 论文:基督教研究论文 > 正文

基督的象征:尼萨的格列高利对《雅歌》中苹果意象的灵意解读

张庆红(清华大学)

内容摘要:《雅歌》中,佳偶将良人比作苹果来抒发自己对他的爱意。4世纪的希腊教父尼萨的格列高利使用灵意释经法,将苹果的比喻解读为基督的降卑与荣耀、信徒的灵性成长以及基督示现的美德三种意义。尼萨的格列高利认为灵意释经法既可以避免思想落入文字概念的“偶像崇拜”中,又可以引导信徒在实践中效仿基督,令他们通过践行美德走向与神圣合一的道路。本文通过研究尼萨的格列高利对《雅歌》的释读,探讨苹果与基督间的意义关联,并给出灵意释经的特点。

《旧约圣经》中的《雅歌》是一部爱情诗歌,也是《圣经》中独有的以男女爱情为主题的书卷。《雅歌》共8章,以佳偶和良人的爱情发展为线索,故事结构可以分为:婚礼之前的求爱(1:1-3:5)、婚礼期间(3:6-5:1)以及婚姻的成熟(5:2-8:14)3个阶段。由于《雅歌》独特的内容,历代学者对它的解释充满着不同的见解,对它的解释类型可分为:①一个寓言;②一个引申的预表;③一出拥有二或三个主角的戏剧;④一部叙利亚的婚礼诗歌集,书中的良人扮演国王的角色,佳偶则扮演王后的角色;⑤一部有关异教生殖崇拜礼仪的文集;以及⑥一部颂扬人间爱情的诗歌。[1]

本文关注4世纪的希腊教父尼萨的格列高利(Gregory of Nyssa, 约335-395,以下简称“格列高利”)对《雅歌》的灵意解释。格列高利是“卡帕多西亚教父”(Cappadocian Fathers)[2] 中最年轻的一位。青年时期,格列高利并不热衷宗教生活,于是他选择从事世俗职业,成为一名修辞术教师。后来,他逐渐受到哥哥巴西尔(Basil of Caesarea约330-379)和姐姐玛卡丽娜(Macrina the Younger,327-379)的影响,放弃了教职,投身于隐修生活,并在372年受命担任尼萨城的主教。格列高利参与了381年的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推动了尼西亚正统信仰的确立。

格列高利流传下来的作品颇丰,他的写作主题多样,体裁可大致分为:护教、哲学、圣经注释、灵修、布道、书信6类。其中,《<雅歌>注释》(Homilies on the Song of Songs)是格列高利最长也最复杂的一部圣经注释作品。格列高利继承了亚历山大里亚学派(Alexandrian school)的传统,强调发掘《圣经》文本的灵意层面,他认为三部以所罗门为主角的智慧书传达着这样一条灵魂升华的道路:在《箴言》中,真实的、神圣的所罗门以智慧的形象出现,传递道德教诲,引导初学者走上对爱与美德的渴望之路;他的智慧经过《传道书》的启迪和净化,最终成为《雅歌》中的“哲学”,此时所罗门以良人、上帝之言的形象出现,引领着作为佳偶的人类灵魂,走向与上帝无形、精神和纯洁的婚姻当中。[3]

格列高利认为,《雅歌》使用表面上带有激情色彩的语言,内在实际上表达了纯洁的灵性追求。他写道:“(歌中)所描述的……是婚礼事宜,但理智上辨明的是人类灵魂与神的融合”,所以,他进行的灵意解经是要“将词语的外在含义转换为纯洁的基调”,又或者借用保罗对“精意”与“文字”的区分(哥林多后书3:6)——“让心灵远离字面含义之后,将所言之意提升至精神领悟的层面”。[4] 下文我们主要选取格列高利对《雅歌》中苹果意象的解读,来进一步领会他的释经目的和灵意追求。

一、格列高利对苹果意象的解读

有关苹果的表述出现在《雅歌》第2章中(中英文均按格列高利手稿译出):

1 I am a blossom of the plain, a lily of the valleys.
2 As a lily among thorns, so is my sister among the daughters.
3 As an apple tree among the trees of the wood, so is my kinsman among the sons. Under his shadow I rejoiced and sat down, and his fruit was sweet in my throat.
4 Bring me into the house of wine, set love in order upon me.
5 Strengthen me with perfumes, encompass me with apples, for I have been wounded by love.[5]

1 我是平原的花朵,是谷中的百合花。
2 我的佳偶在女子中,好像百合花在荆棘内。
3 我的良人在男子中,如同苹果树在树林中。我欢欢喜喜坐在他的荫下,尝他果子的滋味,觉得甘甜。
4 他带我进入酒室,以爱的目光看着我。
5 请用香气增补我力,用苹果包围我,因为我因爱成病。

2章1至5节是佳偶与良人互相赞美的章节。在此,佳偶说自己像谷中的百合花,良人则应和、肯定佳偶对她自己的比喻。然后,佳偶用苹果树的比喻称赞了良人,并且形容了自己对良人的倾慕感受,称良人给自己带来了喜悦和甜美。最后两句,依旧是佳偶在叙述,她形容了良人对她爱的表达形式,并且说到由于良人之爱的浓烈,她“因爱成病”,身体变得虚弱,希望自己得到香气和苹果的滋养与支持。那么,为什么佳偶会称赞良人是树林中的一棵苹果树呢?

格列高利对这一点的解读,是从分析苹果树的特性入手的。苹果树能够结出苹果,这种果实散发着香甜的气息,能够唤醒灵魂的感知力,并以多种方式带来愉悦:苹果的外观美丽,悦人眼目;苹果的香气芬芳,沁人心脾;苹果的味道甘甜,使人口舌甜蜜。正因如此,一棵苹果树在树林中格外显眼,它与周围那些贫瘠、无果的树木形成鲜明对比。格列高利认为苹果的属性揭示了它与基督的密切关系——它的白色果肉象征着基督的肉身,他真实地进入了人类历史,成为人类的一员;而它的红色外皮,则象征着基督流出的宝血以及为世人带来的救赎。[6] 因此,当佳偶说:“我的良人如同苹果树在树林中”时,这一象征向我们揭示了基督的身份:他来自高天,超越万物,却愿意降卑自己,以血肉之躯进入我们的世界,并在世间彰显天国的教诲。他不仅传讲真理,更以自身为榜样,展示了一种完全的、值得效法的生命方式,正如他说:“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学我的样式。”(马太福音 11:29)

种植着苹果树的树林象征世界,树林中潜伏着邪恶的野兽,野兽隐藏在阴影里,在阳光下无所作为,却能从黑暗中汲取力量。树林中的野兽,也就是世俗间邪恶的力量,它们会在罪、无知和远离神的状态中滋长,并且伺机破坏人类本性中的美善,使人沉溺于世俗的诱惑,失去属灵方向。然而,神出于对人类的爱,在世界中栽植了一棵苹果树,使其成为指引迷失灵魂的标记。它向人类无私地分享自己的果实,要让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人因它的恩典得以存活。苹果树不仅能结出甘甜的果实,它还能接纳那些被嫁接到它身上的野枝,使它们也结出甘美的果实。这意味着,树林中的那些其他树木,当他们归向基督,与他联合时,他们也会变成“光明之子”和“和平之子”。这正是为什么受苹果树吸引的灵魂,即佳偶,会发出由衷的赞叹:“我欢欢喜喜坐在他的荫下,尝他果子的滋味,觉得甘甜。”在这里,“果子”不仅仅指物质上的甜美,更象征神的教导和庇护。当灵魂愿意在苹果树的荫下歇息,它便能得到保护,不受烈日的炙烤。这意味着,当灵魂在面临诱惑和困境时,靠着基督的庇护,就可以抵御试探,不被世俗的烈焰吞噬。[7]

那么,佳偶请求良人“用苹果包围我,因为我因爱成病”,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她的这一请求呢?首先,格列高利指出,苹果这种水果具有向上生长的特性,它不会沉降,而是自然地朝着高处生长。这正如美德总是向上的,它指引人的目光仰望超越尘世的荣耀。因此,佳偶希望自身被包围在苹果的美丽中,她的请求并非仅仅指向视觉上的美感,而是她希望将自己的生命之屋建立在高尚的美德之中,使生命充满光辉和恩典。[8] 使徒保罗曾教导说:“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 (腓立比书2:5-7)基督降世为人,甘愿舍弃天上的荣耀,与人同住,并降卑至死,以此为信徒树立美德的榜样。因此,佳偶渴望用苹果包围自己,是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仰望、效仿基督的品格,远离愤怒、仇恨、虚荣与欺骗,而充满宽恕、忍耐、纯洁和仁爱。[9]

更进一步地,格列高利认为,佳偶的请求表明了她对更高属灵境界的欲望,这说明人性中的欲望并非必然导致灵魂的堕落,当欲望被高尚的荣耀牵引,带着信徒走到苹果树下时,信徒的眼睛会被树的美丽所吸引,鼻子会被芬芳触动,嘴巴会因甘甜的果实而满足,最终,信徒的整个灵魂都会因这神圣的滋养而得以成长。这就是灵魂的归向之路:从最初的渴望,到进入基督的荫下,再到最终因他的恩典而得到真正的饱足。[10]

格列高利认为,佳偶所述两次苹果的比喻实际上显示出信徒的灵性成长道路。一开始,佳偶在树林中认出那棵结满果实的苹果树,说明她通过不懈地寻觅分辨出了真正的美德。随后,她在苹果树的树荫下歇息,又通过品尝它美德果实的甘甜,让自己进入了喜乐的境界。最终,佳偶内心期待被苹果环绕,说明她渴望让自己的灵魂不断得到滋养,渴望以美德的馨香维持生命。随着她对苹果之爱的增加,她终将建成以苹果为顶的生命之屋。这屋为佳偶带来美丽、芳香、甘甜、营养,也为她提供遮荫、宁静和稳固的支撑。屋顶上丰饶的苹果逐渐成熟,红白交辉,形成一幅美不胜收的景象。这景象是信徒灵魂所渴望的荣耀——美德的光辉全然地笼罩其生命,使灵魂得以安居其中。[11]

二、苹果的三种意义层次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格列高利运用灵意释经的方法(anagogical interpretation),使苹果超越其自然属性,转化为理解基督救赎奥秘、领悟信徒灵性成长,并效仿基督美德的重要象征。通过剖析苹果的形象及其生长特性,格列高利得以阐明苹果的象征意义,可将其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 苹果象征基督的降卑与荣耀

在格列高利的解读中,苹果的外观,即白色果肉和红色果皮,直接象征着基督的两大核心特性:人性与救赎。白色的果肉象征基督的肉身,即他真实地取了人的形体,与人类认同并同在;而红色的果皮则象征基督的宝血,预示着他的受难与救赎使命。这种颜色的象征意义不仅是对基督道成肉身的视觉表达,更是基督牺牲之爱的体现。正如苹果从树上被摘下,进入人的手中,成为人享用的果实,基督也从天上的荣耀降下,进入人类世界,并将自己交付为世人的生命之粮。这种象征表达了基督降卑、舍己、并最终以自己的血肉赐予信徒新生命的神圣使命。

如此,佳偶在树林中发现这棵苹果树,并在其树荫下歇息,实际上象征着灵魂在世俗的混乱与试探中寻得救赎之源,并在基督的庇护下得到安息和滋养。苹果不仅是一种供人享用的果实,更是基督无私奉献的象征,启示着他的恩典、牺牲和荣耀。

2. 苹果象征信徒的灵性成长

格列高利进一步指出,苹果不仅象征基督的属性,也象征信徒的灵性成长。苹果树的栖息点往往高于地面,而佳偶渴望在高处看到苹果,这一意象揭示出灵魂向上的欲求,也就是它欲求从属世之爱转向属灵之爱,从可感知的事物提升至可理解的神圣奥秘。苹果作为灵魂向上成长的象征,展示了信徒在信仰旅程中的进步。从初始的对物质和感官之物的依恋,到逐步认识到真正的美善源自神圣,再到最终完全投入天国的道路,这一过程既是属灵的转化,也是信仰的深化。正如格列高利所言,佳偶仰望苹果,象征着灵魂渴望基督,并在福音的引导下,追随他走向更高的属灵境界。

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种灵性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更新。佳偶的旅程表明,真正的信仰不仅仅是停留在接受基督的教导上,更是要让基督的生命在自己身上扎根,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乃至整个存在都被这属天的爱所塑造。因此,佳偶仰望苹果的姿态,象征着信徒对神的专注,并表达了他们从尘世之恋提升至天国之恋的灵性进程。

3. 苹果象征基督的美德

除了象征基督的身份和信徒的灵性成长,格列高利还赋予苹果以美德的象征意义。他描述苹果为“美丽、芳香、甜蜜、树荫和休息”,这些品质不仅代表基督的属性,也象征信徒在基督里应当培养的美德:①美丽象征基督的荣耀和圣洁,信徒应当效仿基督,使自己的生命也成为神圣荣耀的反映;②芳香象征福音的馨香之气(哥林多后书2:15),信徒的生活应当散发属灵的香气,使灵魂被吸引归向基督;③甜蜜象征基督的恩典,他的话语比蜂蜜更甘甜(诗篇119:103),信徒应当以神的话语为生命的滋养;④树荫象征基督的庇护,他是信徒在试炼中的避难所,信徒在困境中应当寻求他的遮盖;⑤休息象征信徒在基督里得着的安息(马太福音 11:28)。

格列高利认为,信徒不仅要理解这些象征,还要在实践中模仿基督的美德。例如,在面对敌人时我们要表现出宽恕,在试炼中保持纯洁和自制。这种解读将苹果的象征意义从理论层面带入现实生活,使信徒能够在具体的行为中体现基督的形象。

汉斯·博斯玛(Hans Boersma)指出,格列高利的灵意释经法具有纵向与横向的双重意义:在纵向意义中,《圣经》文本从历史现实转入精神现实,信徒能够通过领悟基督的生平和教导进入属灵的真理,体验神的国度。在横向意义中,信徒可以通过效仿基督的美德,预备自己进入更高的属天境界,走向未来的末世论现实。[12]

通过前文梳理,可以看出,格列高利通过纵横两种方向的解读,令《雅歌》不再是一部有关人间爱情的历史叙事,其中的角色和场景都因精意而成为基督和神之国度的预表。从纵向上,格列高利指明了作为人神中保的基督通过物质现实显示在人间的真理,他通过分析感官所能理解的意象特征,使信徒在阅读时不会停留于对感官世界的认知上,而是能够进入更深层次的属灵体验,超越可见之物,归向不可见的神圣实在。从横向上,格列高利用良人对佳偶之爱的行动,劝导信徒不仅要追求自我的灵性成长,还要在信仰群体中彼此相爱、扶持,共同实践基督的美德,与他人建立起基于爱与真理的属灵共同体。格列高利的灵意追求是要在古老的《旧约》文本和福音现实之间寻求启示与救赎的桥梁,借助他的灵意释经,《旧约》的意义得以在基督身上获得完全。


注释

  1. Jack S. Deere, “Introduction of Song of Songs”, in The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 Old Testament, edited by John F. Walvoord, Roy B. Zuck (Colorado Springs: David C Cook, 1985), 1009.
  2. “卡帕多西亚教父”是一个现代的学术称呼,其他两位分别是格列高利的兄长凯撒利亚的巴西尔(Basil of Caesarea, 约330-379)和他们二人共同的好友纳西昂的格列高利(Gregory of Nazianzen, 约329 – 389)。卡帕多西亚位于曾经罗马帝国的东部,大致对应今天土耳其中部的安卡拉以东、开塞利(Kayseri)周边地区,是早期基督教活动的重要地点。
  3. Richard A. Norris Jr., “Introduction”, in Gregory of Nyssa, Homilies on the Song of Songs, edited by Brian E. Daley, S.J., John T. Fitzgerald (Atlanta: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2012), xxxvi.
  4. Ibid., xlvi.
  5. Gregory of Nyssa, Homilies on the Song of Songs, 110-111.
  6. Ibid., 139.
  7. Ibid., 129, 131.
  8. Ibid., 139.
  9. Ibid., 137.
  10. Ibid., 131.
  11. Ibid., 137.
  12. Hans Boersma, Embodiment and Virtue in Gregory of Nyssa: An Anagogical Approac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1-2.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