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的位置: 主页 > 学术文库 > 论文:基督教与中国论文 > 正文

中国大陆宗教现状及发展趋势

龚学增(中央党校)

一、宗教现状的有关数字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反映中国大陆宗教现状的有关数字,目前由政府方面正式公布的是截止于1997年。

1997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了关于《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的白皮书,提供了相关数字: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万5千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千多个。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具体情况为:

佛教现有寺院1万3千余座,出家僧尼约20万人,其中藏语系佛教的喇嘛、尼姑约12万人,活佛1700人,寺院3000余座;上座部巴利语系佛教的比丘、长老近万人,寺院1600余座。

道教现有宫观1500座,乾道、坤道2万5千余人。

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总人口约1800万,现有清真寺3万余座,伊玛目、阿訇4万余人。

天主教徒约400万人,教职人员约4000人,教堂、会所4600余座。

基督教(新教)现有教徒1000万人,教牧传道人员1万8千余人,教堂1万2千余座,简易活动场所(聚会点)2万5千余处。

全国性的宗教团体为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等。”

从1997年至今又过了8年,中国大陆的宗教仍处于发展的态势,上述数字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人数已达2000万;信仰藏传佛教的相关民族人口超过了700万;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相关民族人口接近200万;基督教徒已超过1600多万;天主教徒已增到500万。除此以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人口很多,无法确切统计。信奉民间宗教的人口以及信仰原始宗教残余形态的少数民族人口也很多。

二、宗教的快速发展导致宗教格局出现的新变化

1、中国大陆宗教的快速发展主要是指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不足30年的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前17年,和1949年以前相比,宗教已呈现出日趋缓慢的发展态势。

从1966年到1976年,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活曾出现了不正常的情况。极左的“文化大革命”对宗教采取了消灭的方针政策,公民的正常宗教活动被禁止,宗教人士被当作社会主义的敌人加以打击,社会上出现了宗教活动不能公开活动的不正常现象。

1978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对自己执政的教训进行了总结,包括对宗教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的社会生活经过拨乱反正,正常的宗教活动得以恢复,并由此带来了宗教的比较快的发展。

2、宗教快速发展的具体表现

首先是原有的被压制的宗教重新恢复活动,在宗教恢复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地区引发的宗教狂热。

其次,宗教恢复期过去以后,宗教继续发展,信仰宗教的人口迅速增加,宗教活动场所日益增多,各类宗教活动日益频繁。除了五大宗教有了长足发展以外,一些民间的宗教信仰,一些少数民族传统的原始宗教残余也有发展,国外的一些宗教和教派有的也进入了中国大陆。

第三,媒体中的宗教信息量越来越多,宗教的书刊日益增加,表现宗教内容的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丰富多彩,宗教学的研究也出现了繁荣景象。

上述表明宗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空前增强。

3、宗教在快速发展中导致传统宗教格局开始被打破

首先,宗教信徒的人员构成发生了新变化。中国大陆宗教徒基本上仍然呈现出农村信教人数多,老年人多,妇女多,文盲多的特点。但近20多年来,城市居民、知识分子、个体经济经营着乃至私营企业主、青年人信教人数增加较快。共产党员信仰宗教的情况也已经出现。

其次,原有的宗教格局逐步被打破。中国大陆主要以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新教五大宗教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宗教的发展情况出现了相互渗透的趋向。藏传佛教向来以在青藏高原活动为主,如今向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扩展势头逐渐增大。而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则进一步向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局部地区的东正教活动随着中国和俄罗斯关系的加深也开始复苏。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外进入中国的人口越来越多,随之也带来了一些中国大陆以前没有的宗教和教派。民间宗教信仰的空前活跃,现在也已经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关切,正考虑纳入政府管理的范围。

4、宗教快速发展的多方面原因

首先,这是对“文化大革命”压制、消灭宗教的一种反弹。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国内出现的宗教热,主要是长期被压抑的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的宗教感情和宗教活动的重新释放和恢复。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民主进程加快,形成了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思想文化领域日益多元化,国家宪法规定宗教信仰自由,政府全面贯彻了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人们对自己信仰上选择的自由度加大,越来越体现出个人的意志。

第三,社会正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由此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都比较多,这些矛盾都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对这种精神上的困惑,许多人就去到宗教中寻求解决的办法或寻找寄托。

第四,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使中外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世界上的各种宗教加快了向我国传教的力度。

第五,有的宗教,例如基督教(新教)发展最快,与其自身的特点也有很大的关系。基督新教发展教徒表现出随时适应社会的很大的灵活性。它强调每个教徒凭信仰就会直接和神相通,不仅教职人员可以随时随处向人们传教,而且鼓励一般教徒也可以去传福音、结果子(劝人信教)。为了发展教徒,基督徒们还特别注意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给予关心和帮助,并声称是神的派遣,往往深得受助者的感谢,便可能因此而信教。这些都为宗教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宗教总体发展的稳定与出现的问题

1、 宗教总体发展的稳定正常

近30年中国宗教的快速发展,最直接受益的是1亿人以上的各宗教的信徒和30多万各宗教的教职人员。由于他们获得了真正的信仰宗教的自由权利,因此他们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当代的中国社会是持肯定态度的,并且积极地参加了国家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总的来说起到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的作用。

2、宗教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佛教方面主要表现在佛教界后继乏人的情况十分突出,特别是年轻的高素质的人才缺乏,很不适应当前的形势,为佛教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少困难。现有的佛学院校,教学水平还有待于提高,一些学生信仰淡薄,不重视宗教课的学习和宗教修持,毕业后不愿意从事宗教职业等。其次,一些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寺庙在管理上存在混乱现象,一部分寺庙管理不善,制度不健全,教务活动、财务管理混乱。一些僧人出家入寺,不按有关规定办理,乱受徒、乱传戒。一些寺院内不团结现象比较严重;部分僧人受物质利益的诱惑,戒律松弛,少数僧人违法乱纪,损害佛教界的形象和声誉。在藏传佛教方面,除也存在上述问题之外,比较严重的是十四世达赖至今依然打着维护藏传佛教的旗号搞“西藏独立”的问题,这就更增加了藏传佛教问题的复杂性。近些年中国佛教协会已提出加强佛教界自身的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职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以提高佛教的素质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是十分正确和必要的,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次,道教方面最大的问题也是缺乏合格、适用的道教人才。宫观管理、斋醮仪式、弘道与修持、教学与研究、外事往来等方面都感到人才缺乏。道教内部不团结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不同宗派相互排挤、争夺权势现象时有发生。近些年,由于道教恢复较快,各宫观都招收了不少年轻的道教徒。这些人进庙后,有的疏懒好吃,不事劳动,有的不守清规。还有人数众多,散居城乡,大多又没有固定宗教活动场所的正一派道士失之管理,他们走乡串户,以经忏活动为生,常和迷信活动搅在一起,损害了道教的形象。

第三、伊斯兰教方面,首先是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极端分子以维护伊斯兰教名义从事的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分裂国家的活动危害最大。其次,是少数人利用大众传媒伤害穆斯林民族宗教感情的事情时有发生。三是近些年在一些地方出现的穆斯林去麦加“朝觐”出现的混乱。四是有的地方的教派矛盾、纷争仍有发生,影响了当地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六是一些非法出版物歪曲伊斯兰教教义,大肆宣传宗教极端主义思想,在一些穆斯林群众中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

第四、基督教方面,一是海外基督教对中国大陆的传教活动规模加大。二是表现为打着基督教旗号的一些非法组织的活动危害社会。三是一些自封传道人到处传教布道发展教徒,私设聚会点,以至使不法分子利用基督教制造混乱。四是某些教派过分强调教派特点,一些教派聚会点拒绝向政府登记

第五、天主教方面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同梵蒂冈罗马教廷围绕中国天主教主教的选举和祝圣产生的分歧还比较大。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

1、宗教还会平稳地发展下去,但是大起大落的现象在未来若干年内将不会出现,宗教的发展会进一步有序化

这是因为,中国社会将会进一步健康发展。现在中国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目标。按照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所说的,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现在中国正在以此为目标推进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会更快,社会会更加稳定,法制建设会更加健全。这都会为宗教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还要看到,中国政府现在很强调没有宗教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整体和谐,已经把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看作尊重人权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也认识到能不能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关系到自身同群众的密切关系,关系到能否很好的执政。中国现在的宗教政策充分地保障了宗教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发展。中国政府在2004年颁布了《宗教事务条例》,其中一部分重要内容是规范国家的公务员必须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决不能伤害宗教徒和宗教人士的合法权益。

2、宗教世俗化趋向增强,将进一步加大服务社会的力度,并逐步向高层次发展。

未来中国宗教发展中,世俗化的倾向将会进一步加强。这在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更突出一些。例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的许多信教群众商品经济意识进一步强化,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关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如何发财致富,参加宗教活动的次数有所减少,对神的虔诚信仰程度有所降低。宗教界经济活动的规模逐渐加大,许多寺观教堂兴办各种实业,不少宗教人士成了懂经济的能人,这不仅用于解决自养,许多寺庙甚至已积蓄了相当强的经济实力。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不少中青年教职人员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世俗利益,积蓄钱财,享受现代化的世俗生活、娱乐活动,信仰上的虔诚和修持上的严格均有所减弱。新皈依宗教的人,特别是一些年青的出家人,功利主义的目的比较突出。

各传统宗教均不断调节自身,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走服务社会之路。尤其是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宗教方面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

现在,各宗教都在发扬促进社会和谐的理念、道德规范和传统。佛教是讲“和合众缘”的宗教,对自身,有“六和敬”的规约,对众生有平等思想,对社会有与乐拔苦的慈悲精神;道教讲“齐同慈爱、和光同尘”,提倡贵生,敬重生命,关爱自然,主张天人和谐;伊斯兰教有对人友善宽容,当行则行,行止有度的的“中道”思想;基督宗教系统共同具有爱上帝,同时要“爱人如己”的基本精神。这不仅有助于宗教自身的稳定和谐,而且有助于宗教与社会其他组成部分的和谐。

宗教界在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中继续发挥着应起的作用。爱国进步一直是中国宗教的主流,绝大多数教职人员都能坚持国家利益、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至高无上的立场,在反对“台独”,在与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势力进行斗争,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事业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宗教在推动国家的对外友好交往方面能发挥独特的功能。宗教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表明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坚定不移,同时向全世界表明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和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良好愿望和实际行动。进一步推动宗教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世界各地的宗教加深了解,增进了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感情,在国外树立了“和为贵”的中国形象。宗教界的对外交往还能为国家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有助于国家经济建设。

宗教界对传统宗教文化的研究,对宗教典籍的整理和研究、对宗教哲学、伦理学、文学、艺术等优秀成分的弘扬,对旅游文化的促进,都有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宗教在发展社会公善事业方面,如在救灾、扶贫、照顾鳏寡孤独、参与医疗、卫生、基础教育事业、挽救失足者等方面为社会做了不少好事。

另外,宗教努力向高层次发展的趋势也将日益明显。宗教界一些领袖人物和教职人员正在积极作出努力。如加强宗教内部的管理,反对迷信活动和打着宗教旗号的违法犯罪组织对宗教的影响,提高宗教的文化品位,特别注重发挥宗教文化上和道德教化上的功能,以及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神学思想建设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中国佛教着力倡导“人间佛教”思想,实践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发扬“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行善止恶”的传统。中国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建设也有了很大进展,开阔了中国基督徒的眼界,丁光训主教强调“神就是爱”,中国基督教要走以“爱”为核心的伦理宗教之路。他还提倡“教外存在真善美”的理论,从客观上也肯定了基督教以外的人也有追求真理,力行善事的事实,这些都有助于树立基督教的社会上的良好形象。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