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的位置: 主页 > 思道学刊 > 第九期目录 > 正文

卷首语

王忠欣 刘孝廷
No.9

苦难,乃人生永恒之主题,每个人的一生中都要面对和经历相同或不同的苦难。不管愿不愿意,苦难都会扑面而来,有时又是那样的猝不及防。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初心是要追求幸福自由的生活,无忧无虑的活着,享受着生活的乐趣。然而现实的境遇却使人愁烦不断,身心疲惫,苦不堪言。人类的古老智慧从不回避苦难的问题,基督教的圣经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约16:33);佛教更是把人的一生概括为“生、老、病、死”诸苦,认为人的一生皆在苦海中浮沉。

苦难注定与人生相缠,如悬顶之剑,随时可能坠落。追溯苦难之源,剖析苦难之质,探寻解脱之路,进而“济世救人”,既是各大宗教传统千百年孜孜以求的核心命题,关乎生命与信仰,亦是哲学、艺术、文学永恒求索的思想主题。

处于苦难中的人,最需要的就是盼望和慰藉,那是支撑他们熬过苦难长夜的火苗、涉过心灵暗河的渡船。盼望是一种来自高一级权威的应许,是旱天的落雨和闷室的微风,这种应许能够帮助人减轻苦难的压力,甚至胜过眼前的苦难而继续前行。

只不过俗世中的人毕竟是有限的,其应许的能力和范围必然也是有限的。若要胜过苦难,特别是那些大苦大难,就需要终极性的盼望,这种带来终极性盼望的应许只能来自宇宙中的一位超越性的终极权威。使徒保罗教导说:“凡事盼望”(林前13:7),并指出这种盼望是看不见的,必须忍耐等待(罗8:25)。忍耐等待正是抵抗苦难的不二法门。

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世界各大宗教传统在培育人类的坚忍方面都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和践行榜样。以理性和虚心的态度考察、学习和比较不同宗教传统的实践与教导,对于当代社会人之全面发展有着无穷的益处。

推动实体的宗教信仰者之间的对话交流难度较大,但开展宗教比较的学术研究则切实可行,不失为学习各大宗教传统智慧的一条捷径。为此,我们积极倡导开展世界范围内东西文化间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代表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与代表西方文化的基督教之间的比较研究,期待通过比较研究,不仅能见出东西文化的异同,更能观察出东西文明面对具体的人生问题,特别是苦难时,所采取的不同应对之道,帮助我们在应对类似问题时,有所参考,有所借鉴,有所选择,从而获取最优化的践行方案。

经典是一种文化的高度浓缩,是不同思想文化传承的核心与基石。学习和领悟不同文化中的经典需要下很大功夫,其中最基础性的工作,就是经典的翻译与解读,经典的翻译与解读促使一种语言所表述的思想,能够被使用另一种语言的读者所理解。在历史上,经典翻译的重任最初主要由宗教人士所承担。不论是佛教的取经,还是基督教的送经,佛耶两教的高僧圣贤都在经典翻译和文化沟通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要领悟经典,也离不开对产生经典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毕竟这是经典产生的原初土壤。研究经典所处的文化背景,可以帮助我们设身处地、更全面地理解另一种文化中的思想,拓展我们的视野、启迪我们的心智、涵养我们的情怀、升华我们的境界。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异文化中的精华不但可以弥补本文化中的缺失,成全本文化,还可以激发本文化的应力和活力,提升本文化的效能,从而达到综合创新,造福民众的目的。

今日,人类文明已经走到十字路口,更需要继续推进有益于文明建设的多元文化交流,探索新处境下文明与文化多元互鉴、融通共助的新途径,为现代化转型、为未来新文明新天地的开启积蓄力能、贡献智慧。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并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研究,最终还要落实到彼此吸纳和践行上,这样,异文化的精髓才能在我们的生命和行为中活出来。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