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的位置: 主页 > 思道学刊 > 第八期目录 > 正文

卷首语

刘孝廷 王忠欣
No.8

2023年9月底至10月上旬,正是金秋美好时节,我们受全球繁荣研究所之邀赴以色列参加“科学与全球文明的未来”学术研讨活动。研讨会之外,主办方又安排与会学者参观了耶路撒冷、海法及加利利海周边的近东宗教文化古迹,让我们对几千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改变人类历史轨迹的重大历史宗教事件等有了更加深入和直观的了解。以色列已经50多年没有战争了,半个世纪的和平使其逐渐发展成一个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民主国家,中东地区不同族裔的人民在这里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我们能切身感受到那里的祥和、自由与平安。可谁又能想到,我们白天刚刚离开以色列,隔天就传来加沙的哈马斯无预警地突袭以色列并绑架大量无辜平民的消息,导致俄乌之战未停,中东冲突又起,令我们震惊而又难过,不但再次深深体认到和平与自由的脆弱与宝贵,也再次印证了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关于文明冲突的论断。确实,在这样一个社会动荡、风险加剧的时代,个人如何求得内心安顿,社会能否实现有效治理,都逐渐增加了变数和难度。本辑学刊将问题的视野下降一个层次,聚焦到现实生活中群己关系的一个侧面,进而再审视当下个人精神生活和实践方式的选择问题。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此人类需要同理心、同情心来养护集体生活,而对罪恶则不能任其放纵,对困苦也不能熟视无睹,这也许就是“行公义,好怜悯”吧。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无论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弱势群体,这些经济和社会地位卑微且不幸的人群需要获得同类的同情与关怀。此乃人性使然,从人类始初就表现出了互爱和互助的热情。然而,比较有系统有规模且坚持长久,可以称得上是慈善的活动,主要还是由那些对人性的洞见和把握比较到位的信仰团体来践行的。人们做慈善的动机虽有很多种,但真正无私的付出一定是源自一种超越世俗功利的精神追求,践行者所要满足的必是那位看不见的至高者对他们的呼召和垂范,而不是取悦俗世的任何个人或群体。慈善可以成全我们的人性,可以跨越人类的羁绊,可以加深人类的情感并密切人类的连接性。这是一种分享爱的行为,是一种医治破碎世界并使其变得更加美好而富有活力的付出与献身。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上,人类是否也该在慈善事业上发起竞争,彼此激励,共创一个充满爱、怜悯、互助和盼望的社会?青山巍巍,绿水潺潺,万物相携,天上人间!

世俗的享受和诱惑从来令人难以抗拒,这本是古今中外人们面对的相同挑战。因此,如何达到无私和忘我的境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贤曾尝试过种种不同的路径特别是以苦修的方式扼杀心中的欲念,可以说理和欲的缠斗、灵与肉的较量几乎贯穿整个人类文明史,其中不乏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好在江流浩浩大浪淘沙那种洁净灵魂、扶正意念的追寻之路逐渐成为人们修身养性正念立心的根本之法,人类历史上的主要古老传统都有灵修操练的秘仪与道术即是明证。检视往学,灵修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修养对提升人的自律和圣洁确实很有帮助,这种修养面对一个终极性、超越性的存在,以保证不为俗世的喧嚣所魅惑为律则,旦旦而求,积沙成塔,筑土为城,至今仍有流风余脉惠及普罗大众。而对于今人来说,能在世俗令人窒息的忙碌空隙留出片刻时间面对超越者静思默想,追念与真善美的合一,对其净化心灵,改善与家人、邻舍、陌生人及自然的关系,营造一个和谐与和平的环境,无不大有裨益与饱福。

世界广大而精微,其中的每一生灵都有机会与其他的生灵相遇。相遇无尚美好,相处又何其艰难,这也正凸显了人人之间交流互动、沟通理解的重要性。国大必有其主,万变不离其宗,就如复杂系统的鲁棒性(robustness)所揭示的,数据越大规律性越强,故而在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唯有基于那至上的法约来协调人人、人物关系,人类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美好,光灿永续。我们盼望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世界的到来,也盼望每一个生灵都能寻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