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道学刊 第十辑 二零二四年 秋
Si Dao Journal No.10 Autumn 2024
近一个时期,随着ChatGPT、DeepSeek等的问世,人工智能迅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争论不休。这种热议的背后,实则是智能技术已深度融入人类的精神活动,引发了精神生活的变革。其实,人工智能不是突然才出现的,而是已经存在了很久,只是如今凭借自媒体的传播,才走进众人的视野,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
面对新一波人工智能的冲击,人们的反应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拥抱欢呼,认为新的智能科技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特别是在翻译、搜索、编写、旅游等方面提供了极大便利;另一种则表现出极大的恐慌或忧虑,有的人是怕自己的工作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丢掉了饭碗;有的人则是从人类命运的大视野出发忧心忡忡,主要是担忧人工智能会全面取代人,更害怕人形机器人在智能上超越人,突破人类控制的边界,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安全与生存,乃至改变人的本质属性和身份认同。
回溯历史,从近代西方的科学革命开始,人类对新科技的担忧恐惧就从未停止过,特别是那些工作被取代的人。机器的出现,开始大规模取代人力劳作,使那些靠人工劳动维生的人逐步失去维持生计的工作,机器因而成为迁怒的对象。比如,纺织机代替了人工织布,织出的布平整细腻结实,质量远远超过人工织出的粗布,导致纺织工人大量失业,形成人与技术之间的巨大张力,早期工人捣毁机器的情景时有发生。
然而,对于科技进步带来的后果,我们需要理性看待:一方面,失业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根源并非机器或科技与人类的对立,而要靠政府相应的协调和救助政策来系统解决,这也是政府存在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科技的创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大多数人带来了福祉和便利,在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系统而完整的教育,得以重新选择更合宜的工作,这也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从人类生产方式演进的视角看,知识时代要化解社会问题,关键在于提升社会各阶层的教育水平,毕竟,简单的体力劳动更易被AI取代,而学习不仅可以拓宽视野、提升技能,更是优化个人素质、体悟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有效进阶路径。学无止境,在当下急速且激烈变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充实自己。同时,教育也不是单纯传授知识、培训谋生技能的过程,更是塑造人格、培养爱心和责任心,特别是教导人如何成为真正的、大写的人,也就是塑造全人的过程。由此可见,学和教都不只是工具性的,而是存在性的。何况,知识本身虽然是中性的,但如何使用知识,却取决于每个人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可以使知识造福人类,错误的价值观则可能使知识成为做恶的工具。因此,古今中外教育的核心目的都是教书育人,以人的成长和树立某种价值观为核心,从来没有中立的教育。
价值观是文明的核心,社会中许多问题的争论,皆因“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而致。“三观”的根本是世界观,世界观其实就是信仰的别名。信仰为人生提供意义、终极目标和精神支撑,决定人的文化走向,并具象化为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提供内涵。古往今来,人类社会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精神信仰多源于古传的世界性宗教,它们以不同于凡俗生活的精神高标和超越形态,千百年来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何取何舍的价值规范,教化众生,抑恶扬善,滋养精神、慰藉心灵,维系着人类文明如大江大河蜿蜒前行,绵延不断。超越的信仰造就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人类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少些慌乱无措,多些笃定从容,得以专注于对恒定的精神境界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享受中。
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思道学刊》每年刊发两辑,如今已连续出刊十辑,逐渐显出其思想特色和创见,更为读者传递了积极的思想、学术能量,成为相关领域作者和读者关注的一个重要平台、思想与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特别是本刊汇集了一批对相关问题有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优秀学人,大家共同努力探索和追求精神世界,难能可贵。我们的探讨不仅剖析往圣经典著作,梳理人类思想成果,也审思现实问题,索解相关答案,更能仰望星空,感悟人类未来之命运。愿本刊成为一个思想的火炬和驶向灵命之海的方舟,带给人启迪、鼓舞和盼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