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的位置: 主页 > 学术会议 > 科学与宗教 > 正文

科学与信仰的多维审思——第六届科学与信仰学术年会综述

张涛
2013年12月学术会议
2013年12月学术会议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六届科学与信仰学术年会”,作为中国科学与信仰学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和园地,于2013年12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来自中国大陆、台湾、美国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近百余人参加了会议,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会长王忠欣博士、学会学术委员旧金山大学钱锟教授出席了这届年会。本次年会的主题为“科学与信仰的多维审思”。与会学者从本土文化、科学理性、科学史、学科史、伦理学、地域文化、个案研究和新兴媒介等多个角度出发,对科学与信仰的诸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开幕式上,王忠欣博士代表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致辞。他指出科学与信仰的年会已经在中国举办过五届,相关的问题都讨论的很深入了,然而从目前的状况看,中国的整体发展对科学的把握还是很不到位,很多的做法都没有科学的精神和态度,所以加强科学的教育还是很有必要。对科学与信仰的讨论,不能只局限于两者的关系,也要加强对科学的认识,对信仰的理解。

本届年会对科学与信仰的宏观层面讨论呈现出了前沿化和多样化的特点。来自西南大学宗教研究所的杨玉辉教授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对科学与宗教进行了比对,指出科学是一世世界观和一世人生观,而宗教则是多世世界观和二世或多世人生观;科学的价值观是功利指向,而宗教的价值观则是超世指向。北京师范大学张百春教授通过比较科学、哲学、宗教的相互关系,从文化自觉的视角阐释了宗教对中国社会科学滥用的遏制作用及对文明发展的积极意义。北京语言大学张华教授结合对以色列的考察说明了宗教对人的心灵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陈世锋副教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经历了由“宗教鸦片论”到“宗教文化论”的转变,体现了对宗教理解的深入。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的任春雷副教授指出,我们应当对作为信仰的科学进行风险反思,以化解科学技术遭遇的诸多困境。来自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魁教授指出,随着科学技术所导致的风险社会的到来,信仰正在发生伦理化转向,这将是事关人类文明转型的一次重大变革。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的张允熠教授梳理了科学无神论的形成过程,认为随着科学有神论的不断发展,科学无神论也应当不断向前改进。

2013年12月学术会议

与往届相似,从哲学视角探讨科学与信仰的关系亦是本次年会的一大亮点。齐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陈沛志副教授就此对“经院哲学”的概念进行了溯源和辨析,指出“经院哲学”与“中世纪哲学”和“经院神学”等概念是不同的,从而为人们澄清了关于“黑暗中世纪”的偏见。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宏政教授认为,在康德的哲学中信仰具有明证性,在此基础上信仰才在道德领域具有实践意义。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谷生然教授通过对哲学史的梳理,指出信仰是建立在理性和知识基础上的“确信”,否则信仰就会沦为“迷信”。北京大学哲学系邹晓东博士后阐释了中国传统经典与基督教思想的内在相通性。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刘孝廷教授阐发了海德格尔晚年“技术-拯救”论的“存在-神学”之路,指明在以科学技术为“座架”的现代异化了的社会,应该学会逆向思维,用“诗思”去“等待”,并学会用谦恭之心“等待”存在的莅临。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田芳通过对“理性”一词的古希腊溯源指出,哥白尼的“理性”不是古希腊传统的天文学原则和技术,而是“从自己出发做判断”,而这就需要以某种“相信”作为基础,对哥白尼来说宗教的某些原则充当了这些“相信”的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博士生张涛,通过对哲学史的梳理指出了理性囚牢的存在,而逃离理性囚牢的过程就是信仰发生的过程,从而从发生学的角度阐述了信仰的发生过程。

从科技史的角度挖掘科学与信仰的关系是本届年会的一个重要部分。来自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华盛顿山学院的Kenneth Arndt教授认为,科学讨论“实在”和“如何”并解决现实问题,而宗教关注“为什么”并解决终极问题,通过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言论也可以看出科学与信仰各有其领地,并不是简单的冲突关系。台湾辅仁大学科学与宗教研究中心柏殿宏教授指出,不能简单地把科学与宗教拉在一起,就说二者是对立的。其实科学与宗教有很长的历史关系,从总体上看,恰恰是宗教才是近代科学之母。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勾文增博士,对伽利略审判等科学史中的许多著名的科学与宗教相冲突的事件进行了翻案,还原了科学与宗教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旧金山大学生物系钱锟教授阐释了进化论与宗教信仰之间的互动和影响,认为它把科学与信仰的联系提升到了一个新层面。而北京语言大学的柳博赟博士则对“牛津辩论”这一进化论发展史上的著名事件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文献分析,指出“牛津辩论”实际上并未涉及太多的进化论内容,辩论的结果其实是威尔伯福斯主教略占上风,而赫胥黎的主要辩论对手其实是藏在背后的平信徒生物学家欧文,因此我们再也不能简单地将“牛津辩论”视为是科学压倒宗教的事件。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秀华教授对工程技术与宗教的几种关系(“冲突说”、“相融说”、“调和说”和“协同说”)进行了梳理,并指出还应当从整体论的角度对其做进一步考察。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杨渝玲教授考察了中世纪伊斯兰的科学传统与近代科学兴起的关系,并认为伊斯兰科学的崛起应首先归因于其内在地对知识的渴求。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博士生张亚娜对俄罗斯的科学与宗教之关系研究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述评,对我国的宗教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生张菁如,从巴萨拉技术进化论的角度讨论了宗教在技术选择中的作用。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硕士生徐然,从“易道”世界观的角度对现代物理学思想的和谐性进行了解读。

科学技术的引入,对本土文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对这两者关系的讨论是本届年会的一个新话题。来自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卢风教授,通过对现代科学信仰与基督教信仰的比较指出两者其实是一脉相承,现代科学信仰用人替代了上帝、天使(魔鬼)等超自然存在者,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因此我们有理由对本土文明保持自信。沿承这一话题,来自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杜小安副教授,通过梳理现代新儒学对科学霸权主义的批判,挖掘出了现代新儒学在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天民副教授,依托《论语》中的天命思想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灵观念,批判了中国文化中“信而不重”、“信而不恒”、“信而不真”和“信而不诚”的窘状。来自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韩剑英副教授,依托《妙语莲花经》分析了佛教的世界观,并对东方文明是否存在理性囚牢问题提出质疑。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博士生陈印政,通过对我国华北地区的寺北柴村的科学与信仰的调研分析,认为科学长久以来并未满足村民的某些目的性要求,而宗教更能实现村民的某些精神寄托,因此,若使科学替代宗教,则必须加大科学在农村的影响力,并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科学带来的实惠。而来自青海大学医学部的童丽教授,则通过对藏医学的阐述为科学与信仰的融通提供了实例,藏医的系统的医学理论、神圣化的制药工序、和谐的医患关系和灵活的治疗费用等各个层面均对西医和中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3年12月学术会议

从各自学科史的角度来讨论科学与信仰的关系在本届年会中绽放光彩。来自辽宁师范大学的张爱军教授,分析了“微博”这一新型媒介对信仰的传播的影响,这也为新兴技术与信仰的关系问题提供了具有前沿性的例证。来自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的王艳玲副教授,考察了基督教在护理学发展中的作用,这对理解护理学的内涵以及指导护理学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清华大学博士生徐源则探讨了基督教音乐对人的精神治疗的积极价值。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立志副教授以“真理与创造”为题,探讨了信仰与创造力及其培养的关系。襄樊文理学院刘光耀教授阐释了宗教心理对价值、伦理等的影响,以及对科学主义的警醒作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李超英副教授通过分析“耶和华见证人”对输血的宗教禁忌,指出司法审判不能以信仰的内容为依据。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张鹏,对唐写本《五土解》进行了探究,指出其记载的方略虽多具有信仰成分,但其中亦具有科学性,这也为科学与信仰的复杂关系提供了例证。

此外,自由学者孙红霞女士和齐一真先生,分别讨论和阐述了他们基于自身研究而对科学与信仰的理解。中央民族大学谢爱华教授、山东大学刘新利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董美珍教授等也参与了交流和讨论。

本次会议受到多方重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原秘书长、国际易联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国政教授出席会议并在开幕式做重要讲话;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崔伟奇教授出席会议并主持了分段会议;吉林省委党校副校长宋文新教授在闭幕式上致辞。光明日报社和民主与科学杂志社等也派员参加了会议。

总体来看,本届年会相较于往届,扩大了论题范围,深化了讨论内容,加强了对本土文明的反思,增加了讨论旨趣。会议内容密集,形式简朴,注重实效。会议坚持纯粹学术、以文会友的原则,以及学院内专家与学院外人士平等、老师与学生平等的立场,受到与会者称赞,认为这是与国际接轨的积极举措,起到了推动交流沟通、启发砥砺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