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一日
美国当地时间2009年6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何建明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何其敏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张明雯教授和孙玉忠教授、武汉大学苏德超教授和荣光启教授一行六人,经过11个小时的飞行,从北京顺利抵达此次美国加州的旧金山。这是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主办的“2009年美国宗教文化暑期高级研讨班”的第一站。
中午,著名华人科学家、原旧金山大学生物系主任钱琨教授、原加州大学Santa Cruz分校的熊继昭教授、北美基督教学会会长王忠欣博士等与大家相聚。下午,已提前来到旧金山的四川大学历史系陈廷湘教授、王晋萍女士,也与我们汇合,至此,“研讨班”国内参加学者聚齐。7月4日,另一学者,在芝加哥大学访问的北京化工大学青年教师郭菁,于波士顿与我们汇合。
晚饭后,大家参加了圣荷西南湾爱修基督教会的团契活动,由钱琨教授主讲《科学与信仰》的系列讲座之一“150年后看进化论”。讲座让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起源问题,激发了大家对生命、历史等问题的思考。当代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曾说:“我过的最冷的冬天,是旧金山的夏天”。那晚夜凉如水,繁星璀璨,一天下来,虽然疲倦,但心中的喜悦与温暖难以言表。这是头一日。
这是探讨的一天,是接触新知识的一天,是被爱环绕的一天,是不断被感动的一天,这是生命大受更新、知识大得丰富的一天。事实上,整个33天的美国之行,每一天都像这头一日,我们都一直被这样的温暖与感动、心意的更新环绕。此次美国之行,是我们一生中最难忘的岁月。一月余的时间中,我们在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会长王忠欣博士的精心安排下,活动丰富,收获超多,各人的心,在精彩的旅程中,大得饱足。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先后走访了旧金山、洛杉矶、波士顿、纽约、新泽西州、华盛顿、费城等城市或地区;考察了美国华人、白人、黑人等13家教会和基督教机构;参观了包括洛杉矶水晶大教堂、马鞍山教会、华盛顿国家大教堂等世界著名教堂在内的28座教堂;参观了波士顿大学神学院等6所神学院;参观、游览了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13所美国大学;游览、考察了金门大桥、好莱坞、自由女神、白宫等在内的名胜或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历史、文化场所57处(座);举行和参加的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座谈会共39场,有学术论文或PPT的学术报告36人次。其中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主办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重建”,研讨班成员均在会议上宣读了论文。此次行程,学习上的密集与收获、游览上的新鲜与丰富,以及各个教会和基督教机构给予的热情接待,均令人终生难忘。
二、上帝与美国的文化、历史
在美国,从第一天开始,我们就深深地感受到基督教的氛围,感受到这种氛围中人、文化与历史的不同面貌。到美国的第二天,我们参观了举世闻名的斯坦福大学,学校风景开阔、壮丽,位于中心地带的是一座“纪念教堂”,教堂正前方有三个很大的英文字:“Faith”、“Hope”、“Love”(信、望、爱),墙上也刻着斯坦福的话:“To the Glory to God ……”(荣耀归于上帝)。这所创办于1884年的大学是铁路大王斯坦福为纪念他早卒的儿子而建,他在儿子去世后说:“加州的孩子都是我的孩子”。爱修基督教会的苏景星牧师和王忠欣博士在给我们讲解斯坦福的校史时,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里到处都充满爱?
其实美国许多著名大学都是从基督教产生的,其中有几间是由一批认清自己是“神的金钱管家”的信徒所设立的基督教学府。像世界顶尖的哈佛、耶鲁等名校的建立都是与基督教分不开的。公元1636年,来到美洲的清教徒在麻萨诸塞州的剑桥镇设立了第一间基督教学院,为了纪念奉献大批捐款的哈佛牧师(John Harvard),而定名为哈佛学院,就是今天的哈佛大学。公元1701年,另外一个基督教学院在康涅狄克州设立。校址起先在塞布鲁克,公元1716年搬到新港(New Haven);两年后,为纪念慷慨资助的以列·耶鲁(Elihu Yale)而定名为耶鲁大学。
美国建国的来由更是与基督信仰有关。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在位时,严厉地警告持守《圣经》信仰的清教徒必须归从国教(圣公会),否则立即驱逐出境。国王的专横作风使所有不从国教者都不舒服,他们决定到美洲新大陆去建立新的家园,来实践宗教信仰自由。他们从英国的普利茅斯(plymouth)驾五月花号船(May flower)启程,于公元1620年11月11日抵达美洲的鳕鱼角(Cape Cod),他们把上岸的地方命名为普利茅斯以纪念他们在英国的家乡。
在波士顿,我们寻访了当年清教徒来到美洲大陆的足迹。在普利茅斯港口,我们参观了著名的“五月花号”,也在1620年早期基督徒踏上美洲的第一块石头处驻足。但最令人感慨的还是普利茅斯港“五月花号”附近小小地方,就有不同宗派的教堂四五座。其中有清教徒上岸建造的第一座教堂,名为First Parish Church。该教会在1801年从公理派变成Unitarianism(神体一位论)。有意思的是,就在次年,对此不满的会友就在旁边建立另一座教堂The Church of the Pilgrimage,表达不同的信仰。据统计,美国目前有30多万座教堂等宗教活动场所。在我们停留了十余天的波士顿,更是触目就是各样的教堂,和国内城市相比完全是另一番景致。
费城曾是合众国的首都(1800年迁往华盛顿),《独立宣言》签署的地方,独立的美国之诞生地。《独立宣言》陈述了人民何以能够制定宪法的依据:“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所有人被创造时都是平等的,他们的创造者赋予他们一些不可让渡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才在人们中间建立政府,政府的正当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独立宣言》阐述了上帝、人民和政府的关系:一、上帝创造了人,人创造了政府;人的创造者并不创造政府;二、上帝创造的人是拥有平等权利的人,上帝没有事先创造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三、人人平等意味着没有人能够宣称有自然地统治他人的权利,即使他们事实上比其他人更强;四、上帝并不直接保障人的权利,而把建立政府、保障权利的工作交给了人;四、政府的正当权力来自人民的同意,除此之外别无渊源。美国的《宪法》就是建立在《独立宣言》奠定的上帝与人之关系等原则之上的。
了解费城就必须了解威廉·潘(William Penn),费城的缔造者。费城在希臘文中的意思是指“弟兄之爱”、“友愛之市”。潘是贵格会会友(Quaker),英国宗教主流是当时是圣公会(国家)和天主教,潘对新教和天主教皆不满,因大胆阐述自己的信仰主张而获罪入监,后在朋友的帮助下在英王那里获得一块殖民地,潘为这块土地起草了《自由宪章》、《政府构架》等文件,试图在这里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乌托邦,使它成为“一个国家的种子”。
费城郊区的福吉谷公园(Valley Forge Park)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威斯敏斯特神学院院长李白珂教授给我们详细地讲解了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信仰。他说:华盛顿是一个非常敬畏上帝的人,多次靠着祷告读过难关。公园里让人震撼的是“祷告中的华盛顿”巨大雕塑,让我们看到华盛顿是一个恒切的祷告者、靠着信心行事的美国领导人。美国的立国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建国者们对上帝的祷告之中。
福吉谷公园这些祷告的塑像也让我们想起在洛杉矶的Forest Lawn墓地见到的情景: 在华盛顿纪念公园,那里有一副巨型壁画,从“五月花号”船清教徒在麻州登陆至《独立宣言》签署,美国历史一幕幕赫然在目。壁画上方一行大字:“上帝给我们自由,弃绝上帝者失去自由。”其间有林肯的形像,在葛底斯堡演讲之前,他跪地祷告。给人一个深刻的印象:美国的历史一直在上帝的看顾之中,那些重大的历史进程,都离不开领袖们的祈祷。
三、美国的政教分离和宗教自由
在美国,我们能处处看到“上帝”的字眼,虽然美国的文化是一种基督教文化、美国的历史与基督教密切相关,但我们不能因此说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或者说基督教是美国的国教。不过,一开始我们还不能理解这一点。王忠欣博士向我们介绍了美国的政教关系和宗教自由传统,他特别指出要把作为国教的宗教和一个宗教本身产生的影响力区分开来。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有关宗教问题的表述,乃是处理政教关系问题的基本原则:政教分离原则与宗教自由原则,可以说是处理美国政教关系最根本的法律基石。1791年通过的宪法第一修正案中的这一句话是:“国会不得制订法律来设立国教或者限制宗教的自由实践”。美国最高法院在贯彻自由实践分句即“宗教自由”的规定时所遵循的标准是:宗教信仰的自由是绝对的,政府不得用法律加以限制;基于宗教信仰的宗教活动和行为的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宗教“自由实践”的条件是不能违犯社会道德准则。二百多年来,美国政府对宗教问题的处理基本上是成功的。尽管宗教信仰者人数众多、教派组织十分复杂,又有不同宗教背景的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入,但美国国内没有因为宗教问题出现过大的冲突和社会动荡,政府也没有因为处理宗教问题受到严重的指责和批评。
以上的表述与我们在美国所见过的情景是相符的。在这里,虽然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的教堂为绝大多数,但你也可以看见其他宗教如佛教、道教的建筑或活动场所,至于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更是不少。7月16日我们在华盛顿参观了国家大教堂,现任总统奥巴马上任后第一次礼拜在此,马丁·路德金遇刺前最后一次演讲在此,可谓“著名”。教堂西部入口关于“创世纪”的浮雕让人震撼、教堂里面一些圣像也很传神。令人惊讶的是,教堂下面的大书店里还有两个专柜是佛像之类的宗教饰品。当日下午我们在美国国会,乔治亚州的一位议员与我们一行见面、交谈。在提问时,有人问:为什么国家大教堂的书店里还摆有许多佛像?议员回答说:因为美国政教分离,教堂做什么我们政府不能干预。
但为何最终是基督教人口占美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否真的如耶稣所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为什么被我们视为迷信或一种低级的意识形态的宗教信仰,在这里却与绝大多数世界著名学府联系在一起、却与自由和民主的政治体制联系在一起、却与走在世界最前列的现代文明联系在一起?我们在美国眼里所见的、心里所感受到的那些基督徒的言语、行为、爱心、信心、圣洁,和世人很不一样,到底是什么使他们如此有良善有公义有智慧?……也许这就是基督教最动人、最真实、最有说服力的地方。
四、边走边看:一种研讨宗教文化的方式
这次宗教文化研讨班形式很新颖,是我们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我们不是坐在房间里关起门来研讨,而是开门办学,边走边看,在实地的考察中、在与宗教信众的相处中来感受、来认识美国的宗教与文化。在一个多月的行程中,我们参加了5个不同教会的主日崇拜,真实地感受到美国基督教文化的丰富多样。
第一个主日是在圣荷西的爱修基督教会。教堂敬拜的气氛令人感动,会众们颂唱的赞美诗几乎都是中国曲调的,朗朗上口、旋律优美,会众在颂唱时都全身投入、身心放松,非常的享受和愉快;在祷告的时候,许多基督徒虔诚地低头或抽泣或痛哭,教会的牧师、长老为有疾病或有困苦的弟兄姊妹按手祷告。整个敬拜中,唱诗和祷告用了很多时间。我们在这个教会感受最深的是基督徒待人的热情、宗教信仰的虔诚、以及与人分享基督福音的热忱。
第二个主日是在洛杉矶的马鞍山教会(Saddleback Church)。该教会的主任牧师是著有《标竿人生》的华理克(Rick Warren)牧师。这个教会有2、3万会友,教堂可容纳3500人同时聚会,当日讲道为婚姻家庭方面的内容。该教会的敬拜很像是一场现代流行歌曲演唱会,献诗的歌手的声音非常动听、很让人感动,我们很想要当日敬拜的CD。这是基督教福音派教会在敬拜风格上比较现代的一个教会。
第三个主日是在波士顿一个大型黑人教会。这个教堂可容纳逾千人,崇拜气氛热烈,台上敬拜诗班边歌边舞,台下的会众也伴随着圣乐和诗歌晃动着身体,遥相呼应。主祷文之后是牧师为大家按手祷告,大家排队上前接受牧师按手祝福。正巧几天前波士顿大学神学院副院长刚给我们讲过美国黑人的宗教史、灵恩派的历史等。从她的讲座中我们得知,美国基督教的灵恩运动与黑人教会关系密切,并且在黑人教会中,疾病医治、方言祷告等都很普遍。
第四个主日是在新泽西的若歌教会。该教会是一家规模较大的华人教会,注重《圣经》的教导,在神学上是正统的改革宗神学。当日主日崇拜是黄子嘉牧师讲道,内容是《罗马书》。许多学者都反映说:黄牧师的讲道既讲出了《圣经》的深度,又让大家听得懂。在若歌教会,我们被这里的长老、牧师精深、渊博、理性的知识所折服,他们理性地阐述基督教信仰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契合知识分子的思维、心理和内心状态。
最后一个主日是在费城。在费城,是著名的威斯敏斯特神学院和一个美国的长老教会接待我们。这个长老教会的教堂是典型的新教教堂,有清教徒之风,很少有什么装饰,简洁、光线充足。1929年,在梅钦(Gresham Machen)的领导下,威斯敏斯特神学院成立,该神学院是改革宗基督教的神学重镇。在这里,Poythress博士给我们讲授了“科学与信仰”,Oliphint博士给我们讲授了“什么是护教学”,他提出基督教的立場其实是一种世界觀,具备开阔的视野和多方面的知识、素质,对理解基督教信仰、捍卫基督教的立场都很有帮助。系统神学教授David B.Garner博士讲座的主题为:神学的路径与可能。我们在这里体会到对上帝的敬畏和对神学的尊敬。主日崇拜由李白珂教授讲道。这个教会的崇拜仪式简洁,但不失敬虔,其中邀请儿童到台上,牧师带领他们敬拜上帝一节,尤让人感动。7月20日晚,教会为送别我们举行了一场基督教音乐会,音乐主要为爵士乐,一位著名的黑人女音乐家为我们献唱灵歌多首、另外还有音乐家演奏管风琴等节目,声音极其美妙、圣洁、崇敬。
五、结语
在美国,感触很深的事情还有许多,若是一一地写出来,将是很大的篇幅。给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有许多许多教会。记得在波士顿期间,历史悠久的的爱德华滋教会(Edwards Church)准备了感恩节的大餐来招待我们。该教会积极倡导保护自然、保护动物,专门为我们表演了与环保相关的福音短剧。表演的基督徒头戴饰演各种动物的道具,通过唱歌、朗诵的形式,将基督教的信仰与环保意识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教育。
另一件让我们记忆深刻的体验是参访波士顿地区的一家医院。在明亮整洁的Newton Wellesley 医院里,医院的牧师鲍福来给我们做了一个精彩的讲座,介绍美国医院中的心灵服务。鲍福来虽是基督教的牧师,但她也为不同信仰、不同种族的人提供临终关怀。在她的祷告室里,基督徒、犹太教徒、穆斯林、佛教徒等不同宗教的信仰者都可以来祷告。鲍福来牧师讲到,在一个人临终之前我们都会问:他/她的灵魂要去什么地方?因爱的缘故,我们要为他/她祷告,祈祷他/她得着上帝的救恩,进入永生。
在美国的一个月里,在与教会和基督徒相处的时光中,我们对基督教的真理、圣洁、智慧和美好有了全新的认知,对美国的宗教文化有了丰富、真实的感受,这些感受将对我们日后的生活和生命产生重要的影响。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