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美華人基督教學會主辦的“第四屆美國宗教文化暑期高級研討班”於2004年6月16日至7月16日在美國東西兩岸舉行,共有10位中國學者參加了暑期班活動,他們是:四川大學歷史系主任陳廷湘教授、四川大學歷史系資料室王晉萍老師、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院長傅有德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副院長劉孝廷教授、南京大學出版研究所所長張志強教授、清華大學哲學系田薇教授、武漢大學哲學系孫思教授、華南師範大學歷史系何慧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人類學研究所黃劍波博士、北京市基督教珠市口堂李永紅主任牧師。
這次研討活動歷時一個月,橫跨美國大陸,先後在紐約、波士頓、費城、華盛頓、洛杉磯、三藩市等六大城市訪問了20多家不同種族的教會,參觀了近10所中西神學院,拜訪了10多個宗教團體,參加了約20場有關美國宗教的研討活動。
本屆研討班的目的是為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者提供一次親身考察、瞭解、感受和認識美國宗教文化與社會的機會。學者們通過聽報告、與美國宗教團體和社會人士的廣泛接觸、參與活動、參觀考察和學術研討,對美國社會的政治、歷史、文化,尤其是作為主流宗教信仰的基督教有了切身的感受和體驗。這些第一手素材和經驗的獲得對於他們認識美國的宗教文化,反省中華民族的歷史、現狀,以及更加全面地把握未來發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思想啟迪。
美國社會的歷史、政治、文化和基督教
通過對事關美國六大歷史文化都市的參觀、考察和訪問,學者們對美國有了一個比較完整清晰的瞭解和認識,豐富乃至更正了原來從教材和書籍上得來的一些知識,特別是對美國建國和宗教的基本關係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其中,費城西敏寺神學院的Peter Lillback博士通過豐富的例證和史料分析,連續幾天為中國學者講述了美國的建國史和宗教史,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他還約請了普裏策新聞獎得主麥道格拉斯博士為中國學者講述美國的宗教和新聞史。在華盛頓,學者們訪問了Buket Funds法律事務所。該所負責人艾斯利先生為研討班的學者們做了《美國的法律與宗教自由》的報告。他介紹了美國憲法的起源及其對政府的限制和對個體自由的保護,而這與美國早期的信仰狀況有著直接的關係,特別是聖經中的教導在美國憲法中得到了集中反映。在華盛頓特區的Falls Church-美國建國國父華盛頓參加的教會,教牧人員向到訪的學者們介紹了該教會的歷史,特別是基督教對美國建國的影響,以及今天基督教與美國政治的關係。他們指出宗教是美國歷史發展的一種推動力,從美國的建國、廢奴運動到60年代的民權運動,都是由宗教信仰團體推動的。通過這些訪問,學者們深刻地認識到,保持信仰和世俗之間必要的張力是實現社會民主的一個基本條件。
美國的宗教狀況與神學研究
在波士頓的Walker Center,北美華人基督教學會與波士頓大學神學院合作,為中國學者舉辦了六場關於宗教問題的學術講座,使大家對美國的宗教狀況和神學研究有了全面的瞭解。其中,波士頓大學神學院副院長John Berthrong為研討班報告了美國的多元宗教狀況。他認為美國的宗教狀況象個市場,21世紀的美國將成為一個宗教非常多元化的國家,甚至宗教劃分的標準也不再僅僅按照過去的宗派劃分,而是按照保守、自由等的神學傾向來劃分。
神學院的Newsome教授介紹了美國宗教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她特別強調了在美國社會發展中宗教活動與黑人解放的關係,指出衛理公會在其中發揮了突出的作用。隨著黑人教會的建立,教會便成了黑人社會生活的中心,由此他們還逐漸發展出了自己的神學,主要集中在對耶穌基督的理解上,這為後來馬丁‧路德‧金的民權運動打下了基礎。父親節的那一天,研討班的成員在波士頓參觀了一個黑人教會的主日崇拜活動,其追求靈性、熱烈奔放的氣氛和形式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神學院的Garth Green教授介紹了系統神學在歐美的現狀。他指出,神學從一開始就面臨著哲學和聖經神學的張力,在哲學方面要求的是理性,而聖經方面要求的是信仰,系統神學就是要處理二者的關係。為此,他給出了神學科學的分科圖,並分析了系統神學的要素構成。
劍橋聖公會神學院教授Fran Bogle博士向中國學者介紹了美國基督教社會服務的情況,她認為美國社會公正運動和海外傳教運動的目的都是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目前,在美國,許多教徒還限於給人以直接的物質幫助,但已有很多基督徒開始關注產生社會問題的原因,尋求社會治理。因此,各主要的基督教組織都有自己的“公關”活動和人士,注重對政府決策的影響。由於教會在美國是主流,因此教會的活動和影響很有力量,對社會的公共治理的影響不容忽視。
在加州伯克利,加拿大維真學院的沃蓋斯特博士向研討班的學者們介紹了《聖經》的成書過程和聖經史的研究,使學者們對《聖經》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
宗教與科學的關係
由於本期研討班中有一部分學者是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他們主要從科學工作者的角度關注宗教問題,因此本期研討班的一個突出亮點是研討了不少科學與宗教的話題。比如在波士頓的系列講座中,首場學術報告就是由波士頓大學神學院的Wesley Wildman教授所作的“宗教與科學”。他不僅介紹了目前學術界關於宗教與科學關係的研究成果,特別是進化論與宗教創世論之間存在的各種爭論,而且比較詳細地介紹了波士頓大學神學院關於宗教與科學課程的開設情況以及與世界各地相關研究和教學機構的學術交往關係。他還把該校已經和正在開設的關於“宗教與科學”的研究生課程簡介,及近年來國際上比較有影響的科學與宗教的著述目錄等非常珍貴的教學與研究參考資料毫無保留地提供給了中國學者。
在波士頓大學Danielsen心理學研究所,學者們聽取了關於宗教在心理諮詢和治療方面的研究與應用情況介紹。該研究所成立已有50餘年,設有涉及心理學、靈修學和宗教學的許多交叉學科訓練。該所所長Brian McCorkle博士指出,心理學最早就是宗教性的,它是從宗教中分化出來的,這從其希臘文的原意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而且事實上,在宗教生活實踐中,教徒們的禱告在很大意義上也是一種心理解脫活動;現在講心理學而舍宗教,就根本不可能說清它的來龍去脈。
美國華人的宗教信仰狀況與實踐
在美國的一個多月的時間裏,中國學者除了與美國學界、政界、宗教界的各種團體和人士進行思想文化的交流互動外,由於語言、文化、習俗特別是社會背景的一致性,他們更容易在美國的華人界找到認同,獲得更多的資訊。正因此,研討班在緊張的活動之餘,還積極參觀、拜訪了各種類型的華人教會和家庭,特別是在除了費城以外其它5座城市,接待研討班的都是華人宗教團體,更使學者們獲得了與華人同胞直接面對面交流和懇談的機會,這從一個側面幫助學者們加深了對美國宗教與社會的認識和瞭解。
在紐約,研討班參加了華人教會的主日崇拜活動,觀摩了在紐約這樣的大都市里華人的宗教實踐盛況。在華盛頓,研討班參觀了華人教會的禱告活動。在波士頓,研討班深入華人教會的家庭查經班體會華人同胞的查經感受。在洛杉磯,學者們聆聽了華人牧師的講道。在三藩市研討班不僅走訪了眾多的華人教會,而且參觀了三谷教會的禱告活動,並在豐收神學院聽取了幾位信徒的信仰經歷。在環球聖經公會,學者們了解了近20年來《聖經》漢語新譯的歷程和新譯本的情況,而且獲贈《聖經》新譯本和宗教研究書籍。
在波士頓、華盛頓、洛杉磯、三藩市等地,研討班還深入到華人社區和家庭進行考察,不僅觀察他們的精神文化活動,而且與他們吃住在一起,真切瞭解了他們的日常生活,感受到了華人同胞在美國社會的真實處境。通過這些觀摩,學者們不僅深刻感覺到華人基督教會在美國各地的蓬勃發展勢頭及其在華人社區中的巨大影響力,而且通過對有宗教信仰家庭和無宗教信仰家庭生活與精神狀況的對比,更感覺到前者生活的充實和有追求。華人信徒身上所體現的獻身精神與服務熱忱,更讓學者們感慨不已。
遊歷與觀賞
與往屆一樣,此次研討班在緊張的學術日程安排之餘也不失時機地組織學者們參觀美國的歷史文化景觀和美麗的自然風光。紐約繁華的曼哈頓商業大都會,華盛頓國家廣場周邊的博物館、藝術館、紀念堂,費城的豐富歷史遺跡,波士頓富有精神象徵的“五月花號”、光榮的萊剋星敦、自由大道、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威斯利女子學院,特別是7月4日美國國慶華光四射的煙花之夜,洛杉磯聖達戈山上藏品價值連城的博物館、植物園,三藩市灣區的秀麗景觀、著名的斯坦福大學和伯克利大學以及矽谷所在地聖荷西的寧靜,還有所到之處數不盡的各種規模與風格的教堂在晨曦、正午和傍晚陽光下的百態千姿,都給研討班學者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尤其是後者——那些高聳在村村市市平地與山巔的教堂,是所以研討班成員回國後時常談論的文化話題。
這些活動使學者們在飽攬美國先進的人文文化和秀美的山川景色的同時,也間接地瞭解了美國的社會治理、教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和社情民意,收到了學術活動所達不到的效果。
觀感與反思
在一個多月的研討活動裏,學者們近“距離看美國”,既有走馬觀花,也有下馬看花,所聽所看所思所悟,印象深刻、體驗豐富、感觸良多,也感覺到了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中國學者肩頭的艱巨責任。
在美國時時觸動學者們的,是美國為何這樣發達和發達了以後美國社會成員的生活狀態。學者們在美國主要感受到的是美國社會的秩序、效率、完善的服務和美國人的教養、敬業及無處不在的社會關懷。讓學者們更為感動的是在美華人的生活和精神風貌,果然是入鄉隨俗,與在國內時判若兩人。他們有信仰、有熱情、有關懷、有奉獻,許多人毫無報酬地在教會和公益事業機構長期做義工,而洋溢在他們臉上的卻更多是奉獻的舒心和快樂。同樣,華人們對祖國情感也是那樣地摯熱而專注,他們對祖國的關懷與奉獻是那樣地慷慨與無私。此情此景,不僅給學者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帶來巨大刺激。
許多學者在研討班結束時感念不已,指出這次活動所獲得的是他們在中國和書本上所學不到的。陳廷湘教授說,參加基督教與美國文化暑期研討班一個月的活動,親眼看到了基督教在美國現實生活和數種領域的主導地位;進一步弄清了基督信仰者對許多重大神學理論的真切理解,以及信仰者和非信仰者在基督教的超越、出世入世、上帝存在方式、信徒如何得救等重大問題上認知的可通性和差異性;親身體驗到華人信仰者心靈充實、寧靜和平、親密友愛、無私奉獻的生活樣態,從中看到了基督信仰對中國和人類的偉大意義。
王晉萍老師說,這次暑期研討班,為我提供了充分瞭解美國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的視窗,我真切地體驗到了基督教對美國和全人類的重大意義。可以說,沒有基督教,美國就不稱其為美國。從華人信仰者的宗教活動和社會生活中,看到了基督教對人生及其意義的重大改變。
何慧教授說,五個星期的宗教文化之旅不僅讓我們從知識上、學術上加深了對基督教的認識,而且親身體驗了宗教生活。從信仰的角度,從對信徒們的日常生活和思維的觀察去瞭解基督教,比任何書本和理論更直接、更直觀、也更生動。
正確、客觀和公正全面地瞭解基督教,是知識份子應有的責任。把基督教中有益於社會、個人的文化精髓發揚廣大是有必要的,對於中國的進步和人民的幸福也是有價值的。“美國宗教文化暑期研討班”架起了中美之間文化交流的橋樑,是幫助中國學者瞭解美國、瞭解基督教的很好方式。
劉孝廷教授說, 對在美華人的宗教信仰,我是持積極肯定的態度,感到他們比不信教的生活樣態要好得多。這種“美國”經驗,對當下中國大陸,可鑒之處甚多。對於個人在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發展,特別是與馬克思主義和儒學的關係、宗教與科學的關係,以及宗教末世學的思考和研究頗有推動,是一次不可多得理論和實證相結合的高效學術活動。經過這次美國之行,我想,大多數學者遇到宗教尤其基督教問題,在教學中至少能夠做到:不再回避,客觀介紹、友善評價、歷史分析,甚至會在自我反省和本土文化建構上有所發展。其所產生的影響,不是任何教內作為所能替代的。
張志強教授說,通過參加這次美國宗教文化暑期研討班的學習、參觀,使我對美國的社會、文化等有了更深的瞭解,尤其是對基督教所倡守的“博愛”等有了更深的體驗。我們沿途有時住在信徒家,受到他們的熱烈歡迎。正是這種“博愛”的具體體現。我個人認為,基督教所倡守的一些價值觀,對現代社會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這次考察,改變了我對基督教的一些模糊認識。
黃劍波博士說,月餘的研討、講座與觀摩等諸多活動串起來加深了我對基督教的多樣化的認識,也對美國社會、文化中的信仰維度有了一個更切身的體會。
在此期間與同行的學者以及美國當地的各界人士的討論,以及由此而生髮的種種反思,不僅對我的研究大有益處,與我的個人生命也多有造就。
李永紅牧師說, 不同內容的講座安排,從不同的視角讓我們更多地瞭解宗教對美國的建國、立憲、社會、教育、文化的影響和起到的作用。從東至西的參觀訪問以及座談,對美國教會的現狀有了感觀的認識,深感中美兩國教會之間應該多有相互交流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孫思教授說,一个月的暑期研讨班的收获是我在20多年的哲学学习和研究中所未曾获得的。研討班的学术讲座十分精彩,使我们了解到基督教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争取信仰自由的历史,由此而孕育出美国文化的民主自由精神;使我们对基督教文化所倡导的信仰自由、民主自由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现代神学家们对其他宗教的开放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研讨班不仅使我对基督教哲学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对基督徒生活有了更多的亲身体验。通过参加各种教会的活动,我们亲身感受到基督教信仰所主张的信、望、爱对基督徒生活和工作的鼓舞,我为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所感动。
傅有德教授說,研討班期間,所见甚多、所闻甚多,所感甚多,所思也甚多。其中,许多东西是不可能通过书本学来的。总之,感到收获颇丰,不虚此行。可谓“一月美国行,胜读数年书。” 此次美国之行雖没有提供更多的证据借以从理性和逻辑上证明上帝的真实存在,但是,我们比以往更多地亲身感受到宗教在政治、社会、文化、精神诸层面所产生的实际效果。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