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主页 > 美国研讨班 > 正文

第三屆美國宗教文化暑期高級研討班綜述

Jun2003
2003暑假研讨班

由北美華人基督教學會主辦的第三屆美國宗教文化暑期高級研討班,於2003年6月11日至7月15日在美國東西兩岸舉行,共有12位中國學者參加了本屆研討班,他們是:華南師範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賀璋瑢教授、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季國清教授、廣州社會科學院哲學文化研究所李大華研究員、清華大學宗教與道德研究中心田薇教授、中國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張允熠教授、武漢大學哲學系曾小平教授、廣州社會科學院楊長明研究員、四川大學中文系徐新建教授、中央民族大學社會學系蘇發祥教授、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廖可斌教授、中國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周齊研究員、和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張廣保研究員。

這次研討班歷時五周,橫跨美洲大陸,先後在洛杉磯、波士頓、紐約、費城、華盛頓、舊金山等6大都市訪問了近20個不同族裔的教會,參觀了近10所神學院,拜訪了10多個宗教團體,并進行了近20場的研討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本屆研討班的宗旨是為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者提供一個親身考察、深入了解美國宗教文化的機會。學者們通過與宗教團體和個人的互動,通過參與和觀察豐富多彩的宗教活動,對宗教,特別是美國的主流宗教信仰基督教有了親身的體驗。這些第一手的體驗和觀察,對於他們在宗教學方面和美國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學術研究與教學,無疑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經過五周密集的考察和深入的研討,學者們對美國宗教文化以下三方面的境況有了詳盡的了解。

一,美國的宗教狀況與神學研究

在波士頓期間,北美華人基督教學會與波士頓大學神學院合作,為學者們舉辦了五個講座,使大家對美國的宗教現狀和神學研究情況有了全面的介紹。波士頓大學的Danielsen 研究所是世界馳名的心理學研究機構,其特色是將心理學與宗教學、神學結合起來,用人自己的精神資源來治療人的心理疾病。研討班專門參觀了Danielsen 研究所,該所所長Carole Bohn 博士向學者們介紹了“宗教與教牧關懷”,使大家對美國整合宗教學與心理學的前沿性研究有了初步認識。為了使大家對美國的宗教歷史有所了解,研討班安排了兩個與歷史有關的講座,一個是由波士頓大學歷史系教授Jon Roberts 主講的“美國宗教思想史”,另一個是由波士頓大學神學院助理院長Imani-Sheila Newsome主講的“美國黑人宗教史”。 Roberts教授在講座中指出,美國19世紀的宗教復興,特別是福音派的興起,在神學思想上是因為突破了加爾文的有限恩典論,而主張神的恩典向所有的人開放。Newsome教授則特別強調,美國黑人的宗教史就是美國宗教史。這使大家強烈地意識到,黑人的宗教信仰在整個美國宗教史上的重要地位。波士頓大學神學院院長、著名神學家Robert Neville(南樂山)在他的講座中,向學者們介紹了美國的神學思想,特別是中國學術界還沒有意識到的教會神學和學術神學,這對大家認識美國的神學研究現狀很有幫助。波士頓大學神學院副院長John Berthrong(白詩朗)長期進行宗教對話的研究,他為研討班介紹了目前美國宗教多元的狀況,並將他的新作“The Divine Deli: Religious Identity in the North America Cultural Mosaic”一書贈送給大家。此外,研討班還邀請在波士頓接待本屆研討班的Walker Center主任Bill Briggs博士為學者們主講了“基督教與美國民權運動”,并觀看了他所提供的反應60年代美國黑人爭取民權的歷史紀錄片。Newton-Wellesley 醫院的院牧Frances Bogle博士也為大家介紹了基督教的社會關懷,特別是醫院中為病患提供精神幫助的院牧制度,并帶領大家參觀了醫院和其中的禱告室。

在波士頓期間,研討班組織學者們參觀了數家神學院,包括哈佛大學神學院、波士頓大學神學院、聖公會神學院、天主教聖約翰神學院、波士頓學院,使大家對美國神學教育的歷史和現狀有了初步的認識。研討班還安排學者們參觀了清教徒最早到美洲大陸時乘坐的五月花號輪船,美國獨立戰爭打響第一槍的萊克星頓,波士頓市中心的美國早期歷史的古蹟,和市內風格各異的眾多教堂。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研討班還觀摩了兩個美國黑人教會的宗教崇拜活動,一個是波士頓地區規模最大的黑人教會New Covenant Christian Church,另一個是United House of Prayer for All People。前者擁有會眾4000多人,禮拜日分三堂聚會,崇拜風格熱烈活潑,使人耳目一新。後者屬於宗派教會,其禮拜堂原是猶太人的會堂,雄偉莊嚴,富麗堂皇,是籌集數百萬美金買下的,對黑人教會來說,也算是一件值得驕傲的大事;他們的崇拜鼓樂齊鳴,會眾融入其中,充分地表述自己的宗教熱情。

二,美國的歷史、社會、政治與基督教

今年的研討班增加了在紐約、費城和華盛頓的參訪活動,重點是了解美國的建立、社會和政治與基督教的關係。這些活動得到了美國國會議員、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美國國務院國際宗教自由辦公室、Becket 宗教自由基金會、國際監獄團契、華盛頓市政府、Providence Forum 等團體的協助。

在費城期間,西敏寺神學院教授William Edgar 向學者們介紹了神學院和神學思想在美國文化中的地位;賓州大學歷史學教授Arthur Waldron 為大家主講了中國基督教大學歷史,并將他參與主編的《中西文化與 教會大學》一書贈送給大家。費城Proclamation 長老教會作為研討班的接待單位,特別在教會的主日學中為學者們安排了四個講座:由James Kurth博士和Byron Johnson博士主講的“基督教信仰在美國國際和國內政策中的影響”;由Mittleman博士主講的“美國猶太教與基督教的關係”;由Annes Zaka博士主講的“美國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關係”;由John Templeton Foundation 副總裁Charles Harper博士主講的“基督教信仰與科學”。Harper博士還將他發表的許多有關基督教信仰和科學的文章送給大家。

費城曾是美國建國初期的首都,保存有大量的歷史古蹟,研討班參觀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獨立廳、自由鍾、基督教會、富蘭克林法庭、Valley Forge 國家公園、和自由基金會,對美國的建立與基督教信仰之間密切的關係有了深刻的印象。

在華盛頓期間,前國會議員Beau Boulter在維州議員Frank Wolf的辦公室向研討班介紹了美國建國國父的宗教信仰,他指出這些美國的創建者中一半以上都是基督徒,他們的信仰對美國的價值理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美國國務院國際宗教自由辦公室的高級官員William Inboden為研討班做了“基督教、宗教自由與美國外交政策”的報告,他說美國的歷屆政府都重視宗教自由,這一特點也反映在了美國的對外政策中,目前布什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中就有具體的推動宗教自由的政策。研討班在拜訪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時,聽取了他們的工作報告,并對該委員會的性質有了了解,即他們雖然受政府資助,卻不是政府的機構,只是一個向政府和國會提供意見的咨詢機構。華盛頓市政府亞太事務辦公室主任陳國華先生在市政府接待了研討班,向大家介紹了華盛頓市各方面的情況,特別為大家講述了他作為一名基督徒是如何從政議政,將信仰貫徹在工作中的。

除了官方機構外,研討班在華盛頓期間也與數個民間宗教機構進行了座談交流。Becket宗教自由基金會是一家天主教背景的法律事務所,主要幫助受宗教迫害的人士進行法律訴訟,保護不同宗教的信仰自由。基金會的總裁Kevin Hasson 為研討班做了“作為人權的宗教自由”的講座,介紹了該基金會的理念,以及基金會爭取宗教自由的努力。國際監獄團契副總裁Daniel Van Ness在“基督教如何塑造美國文化”的講座中,介紹了國際監獄團契的工作,特別是在幫助犯人、家屬及受害者方面的工作,使大家對美國基督教社會關懷的工作有了深入的認識。喬治‧梅森大學衝突分析與解決研究所研究員李可柔博士,曾在國務院負責中國事務多年,她在維吉尼亞的家中接待了研討班的學者們,并向大家介紹了她最新的研究“基督教與衝突的解決”,即如何用基督教的資源解決各種問題的衝突,使大家受益匪淺。

在紐約期間,研討班參觀了位於帝國大廈的基督教學院The King’s College,並參加了該校客座教授、《今日基督教》雜誌高級撰稿人Tony Carnes博士關於美國都市教會發展策略的講座。全球城市研究所主任Jayson Kyle也向大家介紹了教會在美國和墨西哥大都市服務窮人的工作。研討班還參觀了莊嚴雄偉的Riverside Baptist Church,和世界著名的自由女神塑像。

三,美國的華人宗教信仰與實踐

除了與美國學界、政界、和宗教團體的互動交流外,由於語言、文化、習俗等的一致,研討班還參觀、拜訪了眾多的華人教會、基督教團體。

在洛杉磯期間,恩福基金會協助研討班安排了許多參訪活動。在觀摩宗教實踐方面,研討班先後參加了羅省基督教會和克萊蒙特華人浸信教會的兩個主日崇拜,對華人的宗教信仰和實踐有了初步的認識。洛杉磯地區華人眾多,也匯集了不少華人基督教團體,在近一周的時間里,研討班拜訪了中國福音會、基督徒人士交流協會、恩福基金會、海外校園雜誌社、羅省華人聖經宣道教會、台福神學院和國際神學院,詳細了解了他們各具特色的工作,包括與中國教會的交流與互動、華人神學教育、基督教文化交流等。

在波士頓期間,學者們參觀了波士頓華人佈道會、波士頓郊區華人聖經教會、和華人麻省福音堂,並參加了麻省福音堂的崇拜活動。

舊金山是美國華人居住集中的另一大都市,由華人基督徒自己創辦的基督工人神學院負責接待本屆研討班,并為學者們安排了四個講座:由神學院院長陳若愚教授主講的“基督復活與基督教信仰”,由高仰望教授主講的“基督教信仰和基督教會”,由葉裕波教授主講的“基督教信仰與考古學”,以及由成樹傑牧師主講的“信仰、理性和關係”。這些講座和研討對幫助學者們深入了解華人的基督教信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舊金山的一周里,研討班還訪問了家庭更新協會,了解基督教在幫助華人處理婚姻、家庭問題方面的工作;參觀了環球聖經公會,了解華人基督徒近20年重譯聖經的努力,并獲贈聖經的新譯本;拜訪了大使命中心,聽取海外華人基督教領袖王永信牧師對華人福音運動的回顧與展望;參觀了基督教天道書局,了解海外基督教書籍的出版情況,並獲增若干基督教學術書籍。研討班也參觀了數家華人教會,包括康郡福音教會、南灣愛修葡萄園教會、和三谷華人聖經教會,並觀摩了三谷華人聖經教會的主日崇拜。

華人基督教會在美國各地的蓬勃發展,以及在華人社區中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給這屆研討班的學者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學者們的感受

同以往一樣,通過一個多月的密集考察、講座、和交流,學者們對美國的宗教文化景觀感受良深。他們都認為,這次學術參訪活動所獲取的有關美國宗教、歷史、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知識、對宗教的觀摩和體驗、以及與眾多宗教團體的互動和交流,是他們在中國、在書本上所無法得到的。

曾小平教授指出,通過這次研討班,我自己有很多收穫。過去對宗教的研究主要是從哲學理論的角度入手,現在對美國的基督教有了更具體、更切身的認識和體會,尤其是基督教在美國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美國的宗教政策、美國不同階層和不同種族的基督徒的日常信仰和生活實踐,令我印象深刻。

賀璋瑢教授說,在一個多月的世界里,我們先後去了很多地方,接觸到了各方面的人士,收穫頗丰。我深深地體會到,基督教是我們全面了解美國的歷史與現狀、美國的政治與社會、美國的文化與精神等方面的一把鑰匙。 而且,從美國的許許多多我們所接觸到的基督徒身上,不管是白人、黑人、還是華人,我們都看到了信仰的力量,看到了信仰如何使他們的生命變得喜樂與豐盛、更有意義。

張允熠教授指出,通過研討班全面了解了基督教在美國的發展史,了解了華人教會、黑人教會的成長歷程;尤其加深了對美國社會、美國宗教情況的實際了解,認識到宗教在美國社會中的重要作用。這對於重構中國當代社會的信仰體系和價值座標不無啟示意義。

楊長明博士認為,這次研討班不僅講授了基督教知識,研討了基督教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而且還發揮了橋樑的作用,把中美有關專家學者密切地聯系起來,建立起了中美學者間的友誼。

田薇教授寫道,這次研討班的特點是不僅僅對基督教進行學術上的理論探討,而且更注重感性地實證地了解與考察。這對於處身於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學者來說是非常重要和難得的。研討班的內容非常豐富,日程安排的也十分緊湊,通過緊張有效的參觀、訪問和交流,大大地開闊了眼界,活躍了心靈,激發了思考,為我的基督教研究和教學積累了豐富的材料。

季國清教授說,我曾追隨尼采,大聲疾呼殺死上帝。通過這次暑期研討班,今天我堅信上帝是永生的、隨時都有能量爆發的無限生命。上帝活在美國的憲法中,活在美國人的心中,活在所有基督虔信者的靈魂里。上帝從內在與外在將我塑造,我失去了自卑感與孤獨感,我充實得每一個細胞都有了靈性,我用上帝的他性實現了我性的昇華。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