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主页 > 美国研讨班 > 正文

超越言语的感悟——2014年美国宗教文化暑期高级研讨班

何修齐林季杉
Jul2014
2014暑假研讨班

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飞行,或跨过太平洋,或穿越北极圈,追赶着地球旋转的速度,来自中国的十一位学者,于2014年7月11日抵达美国加州旧金山,参加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主办的美国宗教文化暑期高级研讨班。参加暑期班的学者有:黑龙江大学的王晓东教授、中央党校的靳凤林教授、北京行政学院的鄯爱红教授、四川大学的闵丽教授、湖北大学的林季杉教授、华南农业大学的何方耀教授、武汉大学的何修齐同学,此外,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米华玲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的勾文增博士、同济大学的张涵教授和宗成河教授也参加了暑期研讨班的部分行程。学者们由美国西海岸到东海岸,透过短短二十一天时光的来回穿梭,一瞥美国两百多年来宗教、文化、高等教育、及社会的胜景。

这次的暑期研讨班,内容异常的丰富,我们既参观了宏伟庄严的教堂,又访问了书香曼妙的学府,既观摩了震撼心灵的主日崇拜,又参加了温馨亲切的团契活动,此外还参观了不可胜数的宗教、历史、文化景点。通过暑期班的观察、学习、感悟,我们对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有了超越文字、超越言语的认识,整个活动虽已顺利结束,但一路的惊喜和满满的收获却值得我们细细的回味和反思。

一、教堂篇

我们此行参观的教堂有10多座,其中有令人肃目敬仰的天主教堂,有简约淳朴的新教教堂,也有奢华与柔美兼并具的东正教堂。在旧金山,我们参观了圣克拉克大学中墨西哥风格的古朴教堂、圣荷西南湾爱修基督教会、奥克兰的希腊东正教堂、旧金山大学中的天主教堂、位于旧金山城区山顶上的天主教慈恩大教堂;在洛杉矶,我们参观了阿罕布拉市第一联合卫理公会、罗省基督教会;在费城,我们参观了美国国父华盛顿等人做礼拜的基督教会;在纽约,我们参观了华尔街对面的三一教堂、洛克菲勒中心对面的圣帕翠克大教堂、救赎主长老教会;在波士顿,我们参观了波士顿郊区华人圣经教会、公园街教会、国王小教堂、三一大教堂、波士顿大学的玛诗小教堂······

位于斯坦福大学的纪念教堂是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教堂,因为有新人在教堂内举行婚礼,我们未能进入教堂参观,但在门外对纪念教堂的仰望也令我们深受触动。穿过斯坦福大学标志性的三联拱门,便来到了纪念教堂的大门前,教堂有一个不高的钝尖顶,顶上是一个小巧精致的十字架,十字架下方是一幅耶稣显现的巨画。巨画大而不粗,占据了整个墙面,犹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名作,走近一看,却发现画竟是由一个个指甲大小的马赛克拼接而成的!斯坦福纪念教堂建于1902年,当时能有如此惊人的艺术工艺,不得不令人赞叹。教堂正面的下半部是三个拱门,在门的间隙上写有四个词: LOVE(爱心)、FAITH(信念)、HOPE(希望)、CHARITY(慈善)。正是这四个词,让利兰·斯坦福和他的妻子简·斯坦福,用基督徒的爱心与坚韧不拔的毅力开创出这所改变美国教育面貌进而影响世界的著名学府。

此行另一个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教堂是Saddleback Church。与传统的基督教堂不同,它虽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感,却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现代前卫气息:有着现代化的舞台、色彩斑斓的灯光效果、先进的实时摄影屏幕与全球同步网络直播技术……我们一行有幸参加了Saddleback Church的一次主日崇拜活动:其赞美歌曲动感前卫,现场气氛热烈,丝毫不亚于世界顶尖的流行音乐演唱会;其牧师的讲道通俗而又生动。这精彩不断、引人入胜、令人受益匪浅的主日崇拜活动,自始至终却都看不到一丁点儿混乱的迹象,人们从开车来到教堂,到乘车离开,时刻都有着志愿者热心的帮助组织,全过程井然有序。令我们惊奇的是,据说每个礼拜日都有几万人来到Saddleback Church同时崇拜上帝,而这样一个规模巨大的活动,完全由信徒们自己组织,不由权威控制,信仰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它的巨大魅力。在这里,我们发现宗教不是凝固的历史,它一直在进步,从未放慢紧跟时代的步伐,而这种进步更新,靠的不是外来的资助和督促,而是每一个信徒、每一个教会内在不断的积极参与和奉献,唯有信仰,能够带来这种合一爆发的力量。

纽约号称美国最大教堂的圣约翰神明大教堂(The Cathedral Church of Saint John the Divine)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座圣公会的教堂真可谓气势磅礴,据说主厅能把纽约的自由女神放进去。从1892年奠基至今仍未完工,虽未完工,或许也正因为尚在施工,整个制造工艺可谓精益求精,尤其是七个以圣徒名字命名的副堂,每一个都独具特色,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斜射进来,亲吻着每一个朝圣者敬慕而单纯、喜乐或忧伤的脸庞。教堂里的雕像和光影、祈祷和圣乐彼此呼应,隐隐约约向来访者彰显了似乎不再遥远的天堂。

二、大学篇

对美国大学的参访也是我们此行的另一个重点。我们首先参观了旧金山的斯坦福大学、圣克拉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旧金山大学,然后在费城参观了西敏寺神学院,接着在纽约参观了哥伦比亚大学,最后在波士顿参观了波士顿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每个大学都各具特色,与众不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古典学院风格的斯坦福大学,现代建筑“玻璃化”风格的旧金山大学,以及朴素平凡风格的西敏寺神学院。

斯坦福大学是我们第一个参观的大学,从乘车通过大学前气派的大道开始,就能感觉到斯坦福大学的典雅高贵。大道两侧是两排高大的棕榈树,在加州灿烂的阳光下,大道显得大方自然。步入大学,迎面见到的是斯坦福标志性的三道拱门,再往后是纪念教堂。主要的正门建筑都由悠长的走廊连接,走廊历史悠远,其墙壁还曾返修过几次,都是按着古希腊学院的风格设计的,行走在其中,仿佛回到了以前的“田园时代”,沉浸在了纯粹的学术氛围中。斯坦福大学还有一个标志性建筑便是存放有蒋介石日记的胡佛图书馆。图书馆从外部看上去是一座高耸的钟塔,里面的一楼正在展出美国总统胡佛的历史介绍。相比起国内的教材,这里的胡佛生平展在内容上更为全面,从年轻时的发明创造到从政时期的贡献,小事大事都有。客观全面、不加修饰的历史教育,也体现了美国人对公正的追求,体现了以史实为根据的严谨、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

在著名的海洋生物学专家钱琨教授的带领下,我们还参观了天主教耶稣会创办的旧金山大学。旧金山大学与之前的斯坦福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是古典学院风格的气息,而前者则是震撼人心的现代风格。由于地处环太平洋地震代,建筑高度有较大的限制,旧金山大学的教学楼不是在地面向上耸立,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往下纵深,将空间资源向下开发。大学的教学楼有着全玻璃化的外墙,采光丰富,走进去能看到舒适的沙发与茶几就摆在自修室座位的一旁,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楼内,既不刺眼也不昏暗,配合着室内的灯光,给人以平静、专注的学习气氛。现代技术在这所大学里的运用是恰如其分的,她吸纳最新的科技,同时也在转化着现代技术可能带来的机械与冰冷。现代技术没有给这所大学带来现代快节奏生活的紧张、烦躁与机械,相反与之融合为一体,共同塑造了现代大学所应该有的即是“大学的”又是“现代的”合宜的氛围。旧金山大学于2001年公布的新校徽:中间形成的“十”字符号代表大学耶稣会天主教身份,向外和向内的箭头反映了大学与社会之间进行的互动和参与,就体现了它追求进步、面向未来,“从这里改变世界”(Change the World From Here)的教学理念。

在东岸历史名城费城,我们来到了西敏寺神学院。相比之前参观的大学,西敏寺神学院有着朴实而亲切的环境。草坪虽不如斯坦福、克拉克等大学一般平整,却有着自然朴素的气息;建筑虽不新,却有着浓厚的历史感。一花一草一木之间,就是时光为这座古老的校园留下的馈赠。在费城的几天参访中,西敏寺神学院的院长李白轲(Peter Lillback)院长一直热情的为我们当向导,他知识渊博又生动幽默的讲解时常让我们捧腹大笑。在他身上,也透露着西敏寺神学院那淳朴又充满属神智慧的气质,既不张扬、又有吸引力,既入世又超俗。

三、学术交流篇

这次研讨班,主办者为我们安排了10多场学术讲座,这些讲座总能激起大家的兴趣,凝聚大家的聪明才智,引发大家的深刻思考。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会长王忠欣博士首先为我们做了“美国基督教史”的讲座,为我们这次美国之行的考察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旧金山大学的钱锟教授向我们介绍了“美国的精英教育与基础教育”;罗省基督教会赵保罗牧师的讲座是“中国基督教的历史与现状”,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审视中国的宗教问题;西敏寺神学院的艾威廉教授带领我们反思“旧约中的城市”,Crowe, Brandon教授则帮助我们了解“生态与圣经”;波士顿大学神学院的白诗朗教授与我们一起探讨“宗教与生态”······

来自圣地亚哥的黄敏杰牧师在洛杉矶的“井边餐叙”上为我们做了“无神论的根源”的讲座。“井边”这个概念的灵感来源于《圣经》新约《约翰福音》四章1-42节的“井边谈道”;“餐叙”则是通过一种用餐兼有讨论的轻松愉快的方式来交流对于基督教的认识和见解,此次我们的“餐叙”也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进行的。关于主题“无神论的根源”,黄牧师提出了无神论产生的7大主要原因:1.科学与科学主义之区别,2.开放的系统与封闭的系统之区别,3.预定的秩序与歪曲的秩序,4.待解决的矛盾:上帝的定位与人类的罪恶及苦难,5.被打破的联系:父爱的缺失,6.伦理道德的进退两难与实用主义无神论,7.人类精神上的盲目与堕落。在此次“井边餐叙”中,对于无神论,一个重要的“问题”被提了出来,那便是对“无神论”的定义——是天主教的“无神论”、基督新教的“无神论”、还是佛教的“无神论”、亦或是别的?这是需要在讨论开始之前确定的。因为不同宗教的信徒对“神”的理解与定义都有所差别,因此,对不承认他们心中“神”的人所定义的“无神论”者也是不尽相同的——佛教徒可能成为基督徒眼中的“无神论”者,共产党人可能成为天主教徒眼中的“无神论”者。这也是此次“井边餐叙”讲座的又一大收获。

在洛杉矶,智慧设计与进化研究中心的Ryan Huxley教授专程从西雅图赶来与我们见面,他在社区公园的草坪上为我们做了“智慧设计与生态”的讲座。身为一个就连谢饭祷告也要依照备忘录一个也不漏地进行的自然科学学者,Ryan教授从“设计”的角度对自然生态进行了研究,并从“设计”的角度逆向思维地对生态保护与治理提出自己的思路。这种新颖的创意与思维也让我们这群文科的学者打开眼界,受益匪浅。

在纽约,纽约理工大学的David Hogsette教授为我们精心准备了题为“美国文学与电影中的基督教”的讲座,向我们介绍了基督教在美国精英文学以及大众文化中或明显或隐晦的影响。讲座中Hogsette教授用几部在美国家喻户晓的科幻电影为例,详细介绍了基督教理念在其中的表现和影响。耶稣基督拯救世界、善恶决战等基督教的思想总是能够在美国的大片中得到体现,也成为美国电影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

四、历史文化篇

我们此行参观的许多宗教历史文化景点,有世界闻名的金门大桥、Getty Museum、森林草坪墓园、三一基督教艺术国际中心、费城的国家宪法中心、自由钟、独立宫、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带领大陆军休养生息的福吉谷、纽约的自由女神、莱克星顿美国革命打响第一枪的遗址、还有一些政府部门如旧金山市政大厅、波士顿的麻州州政厅等。

在洛杉矶时,我们参观了世界闻名的Getty Museum。博物馆是由石油大亨Getty捐资修建的,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各个时期艺术大师的成名作品。艺术中心展出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绘画、雕塑、摄影、装饰等多个领域,还有不断更新的现代艺术家作品展出,以及经常举行免费的综艺活动。在这里,游客可以凭借有效证件租取“音频导游”(Audio Guides),戴上耳机,选好语言,对博物馆的艺术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参观博物馆,我们最深的感触还是受基督教文化熏陶的美国人对于公益的无私和奉献。一个石油大亨将自己的财产拿出来回馈社会,为社会、为国家甚至为世界艺术做出贡献,建设这座美轮美奂、宏伟的博物馆,却连门票都不收。这种为社会贡献自己力量,让大家生活的更美好的美国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位于洛杉矶的森林草坪墓园(Forest Lawn)也令我们印象深刻。墓园的创始人Eaton先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用基督教的理念来改变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看法,建造出一种全新的墓园,使人感受到温馨和盼望。作为一个墓园,森林草坪给人以一种平和、庄严而又阳光的映象、丝毫没有阴森的感觉。墓园乍一看是一个个绿草青葱的小山坡,走近细看才发现坡上面平铺着许多墓碑。与中国的墓地不同,这里的墓碑并不是立起来的,而是平铺在土地上,与环境融为一体。正如死亡是自然生命的必经过程一样,墓碑,作为纪念的标志,也与自然融为一体,一样的享受着阳光与风雨。平静而又庄严,森林草坪墓园体现的不仅是基督徒对死亡的坦然,还是一个民族在为了追求自由而经历了两百年风雨之后才有的尊严。

同森林草坪墓园一样,旧金山的市政大厅也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认识。大厅是典型的巴洛克学院式建筑,有着对称的“山”字型结构和巴洛克式大圆顶。走进大门,经过简单的安检之后,便能畅通无阻的在旧金山的政治心脏——市政大厅内自由的游览参观了。来到一层的大厅,抬头便是经过华丽雕琢的圆顶。圆顶的巨大,与其中雕塑艺术的细致精美、无处不在地形成了强烈的不对称对比,给人以前所未有的冲击震撼。来到四楼走廊,一扇朴素寻常的木门里就是旧金山市长办公室。门外没有保安把守,甚至除了进入大厅前的安检之外,见不到任何一个安保人员。市政大厅,是政府官员工作的地方,是为百姓提供服务的地方,为什么需要设置保安,为什么要把百姓拒之门外呢?这便是美国人的思想,也是民主的体现。正是对这个“毫不设防”的市政厅一览,我们感受到了美国政府作为“人民公仆”的服务精神。

位于费城的国家宪法中心是一个由民间出资修建的公民意识教育中心,该中心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向来访者展示了北美殖民地400多年来争取自由的历史,特别是美国宪法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西敏寺神学院院长李白轲带领我们参观了国家宪法中心,并亲自做向导,介绍了基督教在美国争取自由、制订宪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宪法中心的二层大厅悬挂了50面美国各州的州旗,每一面州旗的设计都有不同寻常的故事。李白轲教授介绍了纽约、新泽西、马萨诸塞等几个州的州旗所包含的早期殖民地人民追求自由的故事,让我们大长知识。二楼宪法签署者塑像大厅中,除了当时签署宪法的美国国父的塑像外,几位拒绝签署宪法的立宪会议参加者的塑像也竖立在其中。李白轲教授解释说,美国宪法所要保护的包括政治多元,异议者的权利应该受到保护。美国宪法开篇的前几个字是:“我们人民”,这几个字用超出其它文字的大型字体写在宪法中心的墙上,让每一个来访者感受到美国人的那份自豪。

此次美国宗教文化之行的精彩数不胜数,难以一一讲述,只能略举一二。但从这一点一滴中,也足以让我们感受到美国这个国家与众不同的过人之处,同时也感受到基督教文化对美国发展壮大所起的潜移默化而又功不可没的作用。与牧师们开放、热烈的讨论,让基督徒与非基督徒彼此之间有了更深的了解;各地基督徒热情的招待、真诚的微笑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来自中国的学者也在这教友之间家庭般的氛围中从陌生人成为了亲密的朋友。这短短21天的旅程所展示给我们的,只是美国宗教文化大洋中溅出的一滴水,而这一滴水,已足够让我们回味终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