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的位置: 主页 > 学术文库 > 论文:科学与宗教论文 > 正文

近年来中国大陆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研究述评

林成滔、刘孝廷(北京师范大学)

科学与宗教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学术界坚持无神论一边倒的做法,对此既没有深入研究,也没给予足够的关注。这种情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略有改观。随着国内学术环境的逐步宽松,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也缓慢升温。本文就是国内在一段关于该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也有个别文献时间略早些)。

一、基本文献

我们通过现有方式共搜集中国大陆关于科学与宗教的文献73种。其中专著译著10本,博士论文2篇,论文61篇。在所有这些文献中,需要特别提到的是:

  • 翻译国外主张6种,它们是:罗素《宗教与科学》(1982),巴伯《科学与宗教》(1993),巴伯《当科学遇到宗教》(2004),霍伊卡《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1999),布鲁克《科学与宗教》(2000),麦克格拉思《科学与宗教引论》(2000)。
  • 博士论文2篇,他们是:高洪《自然科学与宗教关系多元模式的科学史研究》(2001),马建波《科学与基督教:进化论的案例》(2003)。
  • 新近翻译该领域国外论文2篇:陶尼斯《科学与宗教中的逻辑性与非确定性》(2002),布鲁克《科学与宗教:一些历史神话》(2002)。
  • 《科学与宗教的对话》(国际会议论文集,2002)。

二、主要学术观点

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上,目前中国大陆学界的观点可概要地分为冲突和非冲突两类。在非冲突类中,又可细分为分离和联系两种。

1、冲突论

在现有文献中赞成科学与宗教对立和冲突的文章约占1/5左右。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学界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探讨。

  • 冲突的原因。研究者认为,造成科学与宗教冲突的根源是科学的自然主义解释与宗教的超自然主义解释之间的矛盾,以及宗教长期以来对世界解释权的垄断。而从社会学角度来看,随着科学的深入发展,科学正在把宗教的影响从各个领域驱逐出去,宗教的地盘越来越小。但科学又远未达到彻底战胜宗教的程度。因此,科学与宗教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并且是长期的。
  • 研究者对西方赞成冲突的代表人物罗素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主要观点进行了介绍和评述。罗素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观点主要见于1935年出版的《宗教与科学》一书(1982年中文版)。
  • 对科学史中的有关案例进行分析。针对被作为科学与宗教冲突经典案例的“伽利略案件”,中国大陆有学者重新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虽然得出了与传统的冲突观点不完全一致的结论,但主基调依然是冲突的。

2、非冲突论

在赞成科学与宗教非冲突的观点中,可细分为分离和联系两种。

  1. 分离

    赞成科学与宗教分离关系的研究者认为,科学与宗教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它们能和平共处,不会互相排斥。国内学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1. 分离的原因。一些研究者认为,科学与宗教分属社会文化的两个完全不同领域,发挥着完全不同的社会功能。它们回答截然不同的问题:科学回答“是什么”,而宗教“回答应该是什么”。只要两者都固守各自的领地,就不会发生冲突。另一些研究者认为,无论是宗教还是科学,都是人类的“自我设计”,各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从认识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等方面,科学和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人的客观需要的两种相互补充的文化力量。
    2. 西方科学家的宗教信仰。西方科学家许多都是信仰宗教的,科学与宗教两者和谐地集中在他们身上。研究者认为,在西方科学家的视野中,科学与宗教有着不同的作用,他们不会让神介入他们日常的科学研究。

  2. 联系

    赞成联系观点的研究者认为,科学与宗教之间不但不相互排斥,而且是相互促进的,甚至可以被整合起来,成为一种伙伴关系。国内学界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 两者联系的原因。一些研究者指出,科学与宗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相互促进是很明显的,其中直觉和隐喻是两者相互沟通的桥梁。在这方面中国传统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就体现得非常明显。另一些研究发现,科学与宗教两大共同体对概念的确证和认同有着相似的过程和标准,即都是通过共同体的一致看法,通过主体间的交叉验证和分享共同的体验来证实。
    • 评述西方赞成联系的学者及其著作。国内研究者对怀特海、巴伯、霍伊卡、霍顿等人的思想以及他们的著作进行了介绍和评述。这些西方学者都是该领域的著名专家,他们赞成科学与宗教间存在联系的观点,他们的著作近年来在国内被翻译出版,因而他们的观点也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关注。
    • 分析科学史中的相关案例及科学家的宗教观。研究者通过对近代科学兴起的有关史实进行研究后认为,近代科学的诞生有着深刻的基督教渊源。有学者指出,近代科学实际上脱胎于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经院哲学,正是它奠定了近代科学的理性基础。一些学者对牛顿等著名科学家的宗教观进行研究后指出,从科学史上看,这些科学家的宗教信仰对他们的科学研究起着促进作用,而不是如传统观念中认为的那样起阻碍作用。

3、简要评论

如果单从数量上看,大陆学界赞成冲突的文章并不多,似乎处于非主流地位。然而,情况也许恰好相反,即冲突的观点可能为多数(尽管没有人作过这方面严格的社会学调查),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年来中国大陆的意识形态导向决定的。

此外,非冲突的观点近年来作为反传统的面目出现具有一种时髦性,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市场,在要求新观点、新思想的学术刊物上相对容易发表。当然,这也与近年来翻译过来的国际上该领域的主张的研究导向有关。从文献可以发现,近年翻译过来的巴伯、霍伊卡、布鲁克等人的著作,对我国该领域的研究影响非常大,许多选题就直接来自他们的著作,而他们都是赞成非冲突的。

以上对中国大陆学界在科学与宗教关系上的研究观点的划分只是一种试图把问题简单化的做法。其实,这些文献中完全赞成科学与宗教是冲突或相融的极少,更多的只是在观点上有所偏重而已。其中最普遍的看法是,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复杂的。许多研究者赞成两者关系历史动态变化、多元的“混合”观点。

三、中国大陆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研究的未来走向

对国内该领域的未来研究走向,我们简单做以下几点预测。

1、在理论层面做更深入的研究

当前中国大陆该领域研究的一个特点是跟着国外研究做表面化大而泛的文章,这样的研究在文献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真正有理论深度的研究,比如两者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的比较以及科学史案例的深度分析等,还相当欠缺。尤其是如何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来理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无疑将是未来研究的突击方向。

2、非冲突的观点取向

作为传统观点的冲突论,在国内学界将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和挑战,这一点在文献中已表现得很突出,未来这一趋势将会更明显。

3、中国传统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目前,关于中国传统宗教与科学关系特别是关于道教和佛教与科学的关系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水平参差不齐。今后随着国内宗教政策的宽松,将会有一个大的推进。

4、向相关领域的拓展性研究

学界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研究成果,存在一个向相关领域拓展的问题。比如,在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中如何对待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科学发展的人文环境建设中宗教的地位等,都是未来学界必须研究并作出回答的。

5、译介工作会有明显推进

与国外相比,这些年来中国大陆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研究和积累十分匮乏,因此下一段时间关于国外这方面材料的译介工作就不仅必要,而且会有比较好的学术市场预期。近年来国内译介的几套西方宗教学著作不错的市场前景,可以提供一个佐证。在同时也表明,关心宗教问题的,其实大有人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