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的位置: 主页 > 学术文库 > 论文:科学与宗教论文 > 正文

佛教 “依正不二”生态理论的当代意义

如何处理好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有史以来就存在了问题,但却重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显得如此紧迫而严峻。因为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人类干预自然进程、影响生态环境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以至于人类正在摧毁自己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科学技术以控制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这一近代以来主导人类的主流思想已逐渐走到了尽头,而人类以工具理性对待自然环境的做法更是突显其毁灭性的弊端,人类急切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对待自然环境的理论和方法,急需回头重温那些先贤古圣,特别是古老宗教文化有关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传统理论与观念,从那些曾经被视为“非科学”、“不开化”的古老传统中寻找解决当前生态危机的应对之策,而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佛教就是这种传统宝库之一。

一、佛教生态理论的核心及其特点

如何处理人与所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宗教都有自己一套系统的理论和看法,其中不乏共同思想和理念,比如,无论哪种文化和宗教都同意,人类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人要生活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就必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保持一个适当的度。但无论是和谐相处论、还是适度开发论,无论是合理利用论还是控制改造论,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一个主、客二元的关系。佛教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最为特殊之处就是根本就否认这种主、客二元分法,认为人类与自然环境是一体不二的,这就是佛教的“依正不二”理论,而这正是佛教生态理论的核心和特点。

“依正不二”中的“依正”是指众生的“依报”和 “正报”两种果报。“依报”是众生身心所依止的一切世间事物,如土地、江河、房屋、衣食等,属于众生共同业力所感的果报;“正报”指众生的身心,由众生过去所造业力而感得的果报正体。众生的内在身心(正报)与外在环境(依报)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类别的果报,但二者却不可截然分离,而是“二而不二”的关系,即所谓“依正不二”。现代语言表述,即是生命个体与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同一体性。这是佛家处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立场。

如果说其他文化或宗教的生态理论所关心的是如何协调作为主体的人类与作为客体的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么,佛教的生态理论所强调的则是怎样彻底泯灭主客之间的界线,因为,这种主客二元的划分与对立,完全是人为的结果,事实上,人与自然完全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

依正不二的观念是佛教对整个宇宙人生的基本看法的延伸,它主要源自如下三个理论学说。

第一、缘起性空论。缘起理论认为,世间的一切现象,包括人类本身和所处之整个宇宙万物都不可能孤立地、无条件地存在,都必须依赖一定的条件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因为世间的事物都必须依赖一定的因缘而生起,所以称为缘起(conditional genesis)。对某一具体事物而言,其存在所需要的所有条件又都是瞬间变化不居的,任何一个条件的变异和消失,这一事物也会变化甚至消失,所以任何事物都是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的,佛教称之为“空”或“空性”,所以,缘起与性空又是不可分割,不一不二的。万事万物在其本质上都属缘起性空,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被视为主体的人类和被视为客体的自然环境都是如此,所以,在缘起法则下的人类和自然环境实质上是没有差别的。

第二、真如理性论。佛教的“真如”相当于西方哲学中的“本体(noumenon)”,指世界现象的真实性。一方面,真如是遍于一切现象的,是现象背后的不变理体;另一方面,一切现象都不离真如,是真如的随缘现起。《金刚经》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指的就是一切事物其表现形态(相)虽然千差万别,但其本质是一样的,不被现象所迷惑,能透过现象直达本质,就能见到诸法实相(如来)。

第三、万法唯心论。无论依报还是正报,都是人类业力的报应和现显。而佛教所说的业(身口意三业),包括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其核心是有意志力的(convitional)心识的活动。无意识的行为并不产生业力,只有有意志力的活动才产生业力,这股不断变化的业力犹如一股“瀑流”一样,又储存并受控于心识,即第八识阿赖耶识。 “依佛教唯识学说,阿赖耶识的主要作用是贮藏“种子”,“种子”遇缘变为“现行”。“ 现行” 即是众生当下经验到的世界万象。”包括人类自身和所处的环境。从现象上看人类自身和所处的客观环境虽然千姿百态,迥然不同,但从本质上看都是心识的显现,因而也是虚妄不实的。如《大乘密严经》所说,“一切世间动植之物,譬如水沫,共聚成形;瓶衣等想,同于阳焰;苦乐诸受,犹如浮泡。”一切动物、植物、日用器具(瓶衣)、苦乐感受其实都是心识的显现,都如“水沬”、“阳焰(海市蜃楼)”、“浮泡(泡沬)”一样虚幻不实。因此,就人类自身(正报)和自然环境(依报)而言都是心识的显现,也是一体不二的。

二、依正不二理论的实践之道

按照“依正不二”的理论,既然无论主体还是客体,无论身心本体,还是我们生存的环境,都是我们的业力所致,心识所现,都随着业力和心识的变化而变化。 “山河草木皆是心想。心外无别法。此明理内一切诸法依正不二。”因此,我们自身与所面临之环境,不仅从源头上一体不二,而且在存在状态上都会随着共同的业力和心识之变化而变化。“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依报与正报,都来源并受制于心,所谓“依正既居一心。一心豈分能、所。”正因为主、客,能、所,依、正皆系于一心,所以,改善主体自身和改善客观环境,都必须从自身心灵入手。

所以,佛教给出的解决之道不是从讨怎样论协调主、客系,也不是研究对治环境的技术问题,而是如何净化人类自己的心灵,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一样,心灵是起点,亦是终点。

三、依正不二理论的现代意义

人类对主、客观世界进行二元划分,将人类排除于客观世界之外,即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人类自身的不幸。有主、客之分,就一定有对待客观世界(外在环境)的态度,从文艺复兴以来,古希腊人倡导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再次成为我们判断一切的标准,以人类的标准为尺度,以人类的好恶定取舍,凡是人类认为有用的就予取予夺、竭泽而渔;凡是认为对人类有害的就斩尽杀绝、不留余地。当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还相对较弱时,这种思想和做法的危害还未充分显现,在人类科学技术和控制自然能力已强大到足以将整个人类毁灭数百次的今天,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主、客二分法,其危害之深之广已有目共睹,如果再不改弦异辙,人类能否在这个星球上继续生存都将成为问题。

值此危机存亡之秋,我们重温佛教“依正不二”的理论,抛开主客二分法的传统思维模式,用主客一体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世界和问题,你会发现那种认为人是理性的存在,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人以外的其他生命只具有工具价值的思想其实是非常荒谬的。

佛教生态哲学对自我中心价值立场,世俗物质主义价值观,主客二分认识思维方式以及实体性观念等的批判,对于我们今天批判反思现代文化观念,反思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具有启迪意义; 佛教关于现象世界事物之间以及人与环境整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涵摄的内在关联的直观,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生态系统存在方式,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导向作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