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科技不断进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矛盾多重复杂,各种压力不断增大的新时期。面对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压力,许多人产生了生命的迷茫和困惑: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是否可以掌控自己的生命?我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人生?在迷茫和困惑之际,一些人试图从宗教中寻求答案。在数多种宗教中,个人认为中国的道教积极乐观的生命观高扬了人的尊严。
一、贵人贵生--对人生命的尊重
中国道教教义中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贵人思想,充分体现了道教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人对自己生命的主控,彰显了人的尊严。
贵人思想强调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重视。
“周易.系辞”说:“有天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周易中的八卦以三爻而成卦,八卦是宇宙变数的象数,代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而人居天地之中。老子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将人与天地并列,同为“四大”之一。这些论述都表明人人有独立存在的地位,突显了对人的价值的重视。
贵人思想还体现在人具有主宰自己生命的主动权力上。
早期道教的太平道教的经典《太平经》就高喊出“生为第一”口号,《西升经》明确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教义强调“性命由己,操之在我”。 这些表明了道教倡导一种积极进取的生命自主观。这种积极的生命自主观对人们提高生命的质和量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从提高生命的质来说,“我命在我不在天”强调人具有主宰自己命运,人不是被动地屈服于外界的受难者。人在生命历程中,尽管会遇到来自外界的种种磨难与挫折,但人始终是驾驮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是自己的神,自己的上帝,人可以做出有利于自己人生发展的选择。人可以通过自身主观努力,不断提高个体生命的质量。这种生命自主权观改变了人受制于天命,受制于外力控制的消极生命观,高扬了人的尊严。这种积极生命观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生命的长度虽不由自己掌控,但可以过好生命的每一天。个人在自己可以掌控的生命时间里,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自己的价值,便是提高了生命的质。
从提高生命的量来说,“我命在我不在天”,意指人之性命、寿之长短,人自身具有能动的控制作用,道教将长生作为信仰的核心,将身体的养护与延续当成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对于如何养护身体,道教提出要进行性(心性)命(身体)两方面的修练,即要优化人的生理功能,还要修养净化人的心灵,这就可以延长寿命,从而相对地增加了生命的量。为了达到长寿,在道教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养生思想和许多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例例道教养生中的一些修炼术,包括炼丹术、黄白术、医方、仙药、服饵、辟谷、导引、行气、存思、守一、按摩、健身术、养生术、诸家气法、房中术、内丹学等对人们的益寿延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善死、善生” --积极乐观的生死观
死亡是人的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种宗教教义中的重要内容。死亡也是道教最关注的部分。但是,对于死亡的认识,中国道教相比其他宗教则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一些宗教常常站在死的一边看人生,认为人生是悲观的,它们把死亡看作是人们回避和拯救人生苦难的手段。道教则以“万物皆一”的开阔视野看待生死,认为 人本源于“无”,而终又归于“无”, 生死都是虚无的,此生即彼死,此死即彼生。认为“万物一体,生死同状”, 生是一种存在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的生死就如同昼夜转化,生老病死“自然而然”。 庄子说:“善吾生者,所以善吾死。”, “善死”和“善生”是一致的,生与死是存在的一体两面。在道家看来,生命是与天地相通的圆融状态,没有所谓死亡的终结,永远是敞开的生机。面向死亡的生存才是可以与“道通为一”的旷达之生。唯有向死而在,才有生的开展。死亡可以让人们懂得生的意义和价值,让人们生的更自觉,更丰富;死亡又是新的生的开始,没有死便没有生。
道教不把死亡当作生命的终结,主张方死方生,“生生之为易”。 因此倡导人们要象尊重“生”一样地去尊重“死”。 庄子妻子死时,惠子吊唁,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本人将死时“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无赍送”。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道教面对死亡的这种积极乐观的精神。
三、自然无为--坦荡的人生态度
道教强调人的自然特质,反对人为伤害人的天然本性。在它看来,人类的痛苦主要来自人类的不合本性的生活。所以,道教劝导人们返璞归真,过顺其自然的、淳朴真实的、恬然淡泊的简朴生活,这种生活才真正接近人的本性。道教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复归于婴儿”。 强调人应当“抱朴守真”,即固守人的纯朴自然的本性,反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抱朴守真意味着人活得真实,敢讲真话,;意味着以诚待人,不矫揉造作,不口是心非。只有抱朴守真,才能获得恬静旷达的心境,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
道教极力反对儒家人伦礼教对人的异化。老子曾有过“智慧出,有大伪”的说法。他认为,儒家的人伦之“礼”对于人的教化,使人拘执于礼的外在的形式,而失去了礼的内在的精神,导致了情感的规范化、程式化,遮掩了人的真实情感。他们认为人的不自由主要是因为人受着各种外在的束缚:人追求物欲,要受衣食财富的束缚。人追求道德,要受功名利禄的束缚。
因此,道教主张“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要去掉过分的追求,去掉过分的欲望,去掉过分的期盼。这样,人就会像婴儿般地自由自在地生活。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道家让人性复归于婴儿,当然不是让人回到婴儿的无知状态,而是通过修养后使人做到大彻大悟,不再为世俗所累,而像婴儿般地自由自在。因为人性原本是自然的、和谐的。只是在人成长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加给了他们许多的束缚,使人变得不真实,不自由了。只要去掉这些外部的束缚,才能使人恢复其自然本性。
四、道教对现代人生命价值观的启发
道教这种高扬人的尊严的贵人思想,积极乐观的生死观,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对现代人的生命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人为本”,每个个体要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一)秉持贵人,以人为本。现在社会的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人也被物欲的诱惑异化着。物欲使人们过于迷恋对物的占有、享受和崇拜,使人们过于追求“人”之外的名誉、地位与权力:企业为追求利润不惜掺假造假;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让学生成为读书的工具;父母为“为子成龙、“望女成凤”使孩子沦为分数的奴隶;领导干部为追求金钱、官位日夜奔忙;学者为发表论文、竞争职称辛苦疲累……物质的利益、外在的“成功”淹没了主体的人,贬低着人的尊严,使人忘记了究竟人是物的主人,还是物的奴隶。重温道教的贵人思想,会给现代人以启发,它让人们不断反省自我,回到人的主体地位。社会的进步要永远坚持
(二)清静无为,修养人性。现代社会当人们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就会心为物役,身为物累,就会使人躁动不安,失去心灵的安宁与平衡,从而产生许多人为的烦恼。我们应当从道教那里汲取清静无为的处世智慧,保持人的纯朴自然的本性,不被金钱、财富、名誉、权力、地位这些身外之物所扭曲和异化,活得真实,活得恬静旷达,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充盈,人生更完满。
(三)“善死、善生”,热爱生命。现代社会当人们关注于外在的物质追求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就会贫乏,迷失了自我,找不到生活的终极目标和意义。当个人眼前的利益不能满足时,便倍感受挫,消极沉沦。于是,有些人看破红尖,变得终日浑浑噩噩,意志消极;有的人对人生绝望,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生命。道教“善死、善生”的积极乐观的生死观给予现代人以精神的鼓舞:活着,就应当珍爱自己的生命,充分实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让生命活得精彩;当死亡到来时便勇敢坦然地接受,做到“生之善也,死之善也”。
(四)养生健身,提高生命质量。现代人在各种压力下终日忙碌,身心疲惫,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倍受摧残。现代社会抑郁症、焦虑症、神经症等精神疾病增多,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身心疾病威胁着人们的肌体健康。道教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我们可以用其养生健身,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
中国道教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生智慧,高扬了人的尊严,对现代人的生命与生活具有重要的启式。我们应从先哲那里继承这些精神遗产,完善自我,活出人的尊严,活出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