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不同意把人当作环境决定产物的传统行为主义治疗;也不同意把人当作是生物本能决定产物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以上这两种治疗理论都太过消极,太过机械。他们开始向东方寻求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智慧。中国道教便是他们关注研究的对象。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专家罗杰斯吸收了道教思想,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疗法”;后现代的萨提亚心理治疗、叙事心理治疗等都吸收了道教思想,成为了积极心理治疗的一种潮流。因此研究中国道教思想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关系,有助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治疗的价值,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也促进当代心理治疗的发展。
一、道教的人生境界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目标
我国道教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复归于婴儿”。 强调人应当“抱朴守真”,即固守人的纯朴自然的本性,反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抱朴守真意味着人活得真实,敢讲真话,;意味着以诚待人,不矫揉造作,不口是心非。只有抱朴守真,才能获得恬静旷达的心境,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
道教极力反对儒家人伦礼教对人的异化。老子曾有过“智慧出,有大伪”的说法。他认为,儒家的人伦之“礼”对于人的教化,使人拘执于礼的外在的形式,而失去了礼的内在的精神,导致了情感的规范化、程式化,遮掩了人的真实情感。他们认为人的不自由主要是因为人受着各种外在的束缚:人追求物欲,要受衣食财富的束缚。人追求道德,要受功名利禄的束缚。
因此,道教主张“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要去掉过分的追求,去掉过分的欲望,去掉过分的期盼。这样,人就会像婴儿般地自由自在地生活。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道家让人性复归于婴儿,当然不是让人回到婴儿的无知状态,而是通过修养后使人做到大彻大悟,不再为世俗所累,而像婴儿般地自由自在。
罗杰斯人本治疗“让人成为自己” 的思想同道教“复归于婴儿”的思想是一致的。因为人性原本是自然的、和谐的。只是在人成长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加给了他们许多的束缚,使人变得不真实,不自由了。只要去掉这些外部的束缚,才能使人恢复其自然本性。
罗杰斯认为人应按其本性发展,心理治疗的目标是使人成为他自己。他认为心理失常的人是因其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偏离了其真正的本性,使人活得不真实。对于这种人性的自我异化,他解释为,人都有寻求他人积极关注的愿望。在社会生活中,有时人们为了得到他人,特别是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的关注,就会通过价值条件化作用,违心地把自己不喜欢,而别人喜欢的经验内化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由此衍生出一套符合别人需要的一套思想和行为方式,使这个人生活得越来越不象他自己,仿佛戴着面具生活一样。因此以人为中心心理治疗的实质就是帮助人们去掉价值条件化的作用,使人能够更信任自己的真实体验,不再信任别人的评价,这样,人的自我概念就变得较为和谐,人就会从面具背后走出来,成为真正的他自己。正像罗杰斯在《成为一个人是什么意思》一文中所说的,“他……变得越来越是他真正的自己,他开始抛弃那用来应付生活的虚假的伪装、面具或角色。他力图想发现某种更本质、更接近于它真实的东西。”
以人为中心心理治疗的使人“成为自己”的理论与我国道教倡导的让人“复归于婴儿”的人生境界是一致的。因为人性原本是自然的、和谐的。只是在人成长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加给了他们许多的束缚,使人变得不真实,不自由了。只要去掉这些外部的束缚,才能使人恢复其自然本性。
二、道教的辩证思想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积极治疗观
与西方强调事物的对立为主,对立到极端才能走向统一的辩证思维不同的是,道教强调事物的和谐统一是事物的本然状态,对立是和谐统一存在的一种方式。任何事物的对立中都包含着统一,都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内在因素,因此不能用绝对的眼光看到事物的对立。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讲了和谐是万物的自然统合和万物。”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所有变化都出于道,道是一切对偶现象的根源。道家认为,天地之大美即在普遍生命之流行变化。万物是以“美丑、损益、刚柔、祸福、生死”的对偶、互摄、反、反者之反(复)等原则自然变化。“故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认为事物这种一反一正,彼此互转的态势,这是事物的发展的内在规律。
基于对事物这一本质的认识,老子要求人们看问题时,要由事物的一极,来寻求事物的另一极。例如《老子》第二章:"天下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就是说,在你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时,必须注意与其相对应的另一个方面,这是因为事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因此,在注意事物的一极的同时,必须注意其相对应的另一极。
道家的这种思维方式,使人们在看到问题一面的同时,要看到积极的方面。任何事物在存在问题的同时,也一定存在积极因素,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的另一面本身就是积极的。因此事物不存在永远的解决不了的问题,都会转化到和谐统一。
罗杰斯吸收了中国道家思想,认识到,人在存在问题的同时,也同时具有改变自己的潜能,迈向自我成长。因此他看到人性是积极的,他反对西方传统心理治疗把人看成“恶”的理论。罗杰斯说:“我的经验告诉我:人都具有一个基本上是积极的方向。”这其中也“包括那些带有最多困扰的人,那些行为上最反社会的人,那些具有最不正常感觉的人。”他的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是可以信任的,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有积极的人生趋向,因此人可以不断地成长与发展,迈向自我实现。人有能力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寻求改变以达到并保持心理健康。心理治疗只要为来访者提供了足够的尊重与信任,来访者就会依靠自己的能力发生改变,并不需要治疗者从其外部进行控制和指导。以人为中心疗法在心理治疗中解决问题的着眼点,不过分观注其问题,而是从问题看到其积极因素,看到其内部的生命成长力是,促进其重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不断协助其强化,达到生命的健康成长。
著名的心理治疗专家萨提亚在她的治疗理论中整合了罗杰斯等各种心理治疗理论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国道教的思想。她强调人的一致性。认为一致性是一个人内在自我的和谐状态,它是生命与其能量的和谐共鸣。它与宇宙、所有的人类生命以及超越生命的力量相联。萨提亚称它为自我内在的和谐。她的治疗强调积极导向。要求治疗师积极主动地与来访者在一起,帮助他们重新建构观点、创造多种可能性、倾听来自普遍性渴望的积极信息,并帮助来访者与他或她的积极生命力连接。治疗聚焦于来访者的健康和各种可能性、以及欣赏自身的资源、促进成长,而非病理性的或问题解决的模式。萨提亚的治疗始终聚焦于让来访者看到他自己的积极资源,并运用这些资源夹到转化性的改变。
后现代中的叙事疗法,也是一种多聚焦于来访者问题的西方传统的心理治疗不同的一种治疗,他采用中国道教式的思维方式来看来待来访者的问题。叙事心理治疗理论认为,人们往往在过到困扰时只看到生命的问题一面,而忽略了他们生命中那些积极的方面,一旦帮助他们重新看到他们生命中那些积极的方面,他们就会获得力量,去改变现状,获得生命的新的成长。
三、道教的无为而治与人本主义的非指导式疗法
中国道教主张“无为而治”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官,我无欲而民自朴。”在这里,老子充分相信人的内在的价值,相信人有能力“自化”、“自正”、“自官”和“自朴”。因此统治者或管理者不要妄加干涉,妄加控制,而是要无为而治。“无为”,是指的自然无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说,天、地、人各有自身的运行规律,这些规律都是自然的,人们应当顺乎这一规律去处事,不能违背规律地人为干预。道家的“无为”并不是不为,主要是指不妄为。老子谈到的“无为”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方式,而且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这种“无为”,实际是大道的表现,形式上是无为,但实际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为人处世和管理哲学的艺术,比那些具体的“有为”更能体现对人和事物自然规律的把握。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家罗杰斯在他的治疗方法中,吸收了中国道教的“无为而治”的理念,摒弃了西方传统的指导式心理治疗--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治疗,发展出了非指导的治疗方式,即治疗者不把自己看作权威,不对来访者进行分析判断,也不采取具体的治疗技术来干预和控制来访者的思想和行为。因为他们相信人有自我指导的能力。治疗者并非全知全能,他对来访者的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因为只有来访者才最了解自己的问题,只有来访者自己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在治疗过程中,他强调的是治疗者的态度,强调治疗者要同来访者建立一种尊重信任真诚的人际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促进来访者达到自我的领悟和改善。罗杰斯认为,良好的治疗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基本条件。他说:“如果我能提供某种特定形式的关系,就能使他人发现自己有能力并运用这种关系促进成长与改变,则个人的发展就会随之而产生。”
非指导性心理治疗与罗杰斯的非指导,也并非什么也不做。在以人为中心治疗中,治疗者以自己尊重、真诚、同感的真实人格与来访者进行着生命的沟通和交流。治疗师自身的人格,他对来访者所表现出来的尊重、真诚与同感,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因素。罗杰斯的这种“无为”式的非指导,顺应了人性的自然需要。因为尊重和真诚是人的天然需要。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出现,常常就是由于在日常的生活中欠缺了这种美好的人际关怀。因此在治疗中一旦治疗者对来访者表达了足够的尊重、真诚和信任,为来访者提供了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访者就会放下生活中的防卫面具,回到真实的本性上去。
中国道教思想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这些智慧,对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应当继续研究和发掘道教文化中的有益思想,将其与西方心理治疗相结合,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促进当代心理治疗的发展。
参考文献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