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基督教会属于加拿大循道宗卫斯理会(Canadian Methodist Mission)。1891年,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前华中教区主持人赫斐秋(Virgil C·Hort)受加拿大循道宗卫斯理会委托,带领加拿大教士何忠义(G·E·Hartwell)夫妇、医生斯蒂文森(Dr·Stevenson)、医生启尔德(Kilborn)夫妇和女差会布郎小姐来中国传教,是年11月到达上海[1],着手创建教会。1892年,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成立,会址设于上海虎丘路128号[2]。该教会传教活动发展迅速,是全国基督教会中组织最庞大,教徒人数最多的教会。据统计,1949年该会在全国共有20个大会,90个区会,1540个堂会。有工作人员1551人(牧师401人,布道员543人,事务工作人员607人),教徒16万人[3]。
(一)中华基督教会四川大会
1892年2月,赫斐秋等8名传教士从上海出发,溯长江而上,到达四川重庆。同年5月,8人抵达成都,在四川圣祠街租民房数间设立布道所,开始在四川传教。自开办至1917年的20多年间,该会在四川的教会称为英美会,教务完全由传教士主持。到1918年,四川英美会与英美会女布道会及英美会各学校医院合组年会,改称美道会。1933年,年会申请加入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定名为中华基督教会四川协会,不久改称中华基督教会四川大会[3]。
中华基督教会在四川大会在四川基督教各教派中也是人力、物力雄厚的最大教派。截至1949年,该会传教区域扩展到成渝两市发达地区的26个市县,共建教堂81座,有教徒 3260人,中国牧师26人,传道员58人(男23人,女35人)。并办有医院10所,中学7年,小学及幼儿园13所。此外尚有华英书局、希望月刊社等附属机构[5]。
四川大会传教的重点在大城市周围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其下属的成都、嘉定、荣县、仁寿、彭县、自贡(自流井)、泸县、重庆、涪陵、忠县等十个区会都属这类地区。1918年,该会部分中国信徒捐款开发边疆布道工作,教会才派中国牧师毛树森到理番县杂谷脑一带布道,建立了理番县自养布道区。该区教务由十个区自养委办会主持,不受差会控制。毛树森在杂谷脑传教得力,几年之内建成三座教堂,一所小学。毛去逝后,教务渐趋停顿。1935年,国民党军队围攻红军徐向前部,理番一带发生战斗,该区教徒和传道人员中有不少人死于非命,教会所有建筑物遭到毁坏[6]。至此,四川大会在理番的布道就基本上完全停顿下来了。
(二)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
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西南地区成为抗战大后方,战略地位骤然提高。蒋介石确定以“西南为抗战根据地,西北为建国根据地”。[7]在国民党政府推动下,形成了开发西南边疆的热潮。在此形势下,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总干事诚静诒和总会青年干事、齐鲁大学神学院张伯怀于1939年夏相继到达重庆。前者由贵阳入川,后者则刚完成一段西南和西北的长途考察辗转到渝。二人在渝一个月共处期间,商定开展边疆服务工作。同年6月14日,诚、张向国民政府行政院呈报边疆服务书面计划,此举迎合蒋介石开发边疆之意,因而24日就受到行政院令嘉许,并决定在三年试办期内由政府给予经费资助[8]。
得到政府认可后,诚静诒于同年7月在香港召集了一次特别干事会议,正式决定组建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委员会,并决定由诚静诒总干事移居华西亲自主持委员会会务,在诚到达之前,由张伯怀为义务筹备主任。
诚静诒尚未动身西迁就于1939年11月15日病逝。诚逝世后,总会决定由张伯怀任总会驻华西全权代表,负责实施原定计划。1940年2月22日,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委员会在重庆成立,由崔宪祥、张伯怀、郑子良、黄炎培、杭立武、金宝善,陈铁生、张鸿钧、陈立建等9人组成,并聘请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为名誉会长,张群、蒋廷黻、朱家骅为顾问。委员会下设具体的工作机构边疆服务部,张伯怀辞去齐鲁大学神学院院长之职出任主任,办事处设在成都。边疆服务部以从事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为工作的重心,张伯怀指出:“本部是以宗教的精神从事服务的工作。……在适当的情况下,我们愿宣传宗教,传布基督,……但在地方人民不欢迎的区域,我们可以不传教,我们的口号是‘为服务而传教’不是‘为传教而服务’”[9]。认为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对整个服务部的事业“负有开路先锋的重任”[10]。明确提出了边疆服务部以服务为中心的活动方针。
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部在四川设立了两大服务区。
川西服务区设在理番县(现理县)杂谷脑。该服务区为羌藏汉民族杂居地。岷江下游,北至茂县、南至汶川,西至于理番县城与杂谷脑之间,山寨的居民为羌族。县城和场镇居民多为汉人。其余广大地区居住着藏民。藏民信喇嘛教,全区喇嘛寺院不下150处,每处的僧徒人数数百至数千、万不等[11]。因此,边疆服务部在本区传教并非易事。
1939年10月,中华基督教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在成都设立办事处后,于是年12月14日派出第一批服务人员前往理番开创川西区部服务工作。区部根据该区民族特点和张伯怀主任“为服务而传教”的主张,首先开展教育与医疗卫生服务工作。1940年春,区部在藏族聚居的子达寨,日尔觉寨和羌民聚居的佳山寨创办三所小学,在羌寨萝卜寨创办儿童读书班和成人夜校。同时,医疗卫生服务也迅速展开,在理番县城创办了“协立医院”,在威州和杂谷脑分设诊疗所,另有诊疗所设在日尔觉寨、佳山寨和萝卜寨。教育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使区部迅速在当地少数民族中打开了局面,站稳了脚跟。
川西区的传教是随山东籍牧师耿笃斋的到来到开始的。1940年3月初,耿笃斋绕道香港越南到达成都,旋即去杂谷脑川西服务区主持教务,在营盘街租用民间一间居住。此地原四川大会的教堂已成废墟,教徒亦已所剩无几。耽氏最初在茶馆里散发福音单本、传道传单、圣经图画,逐步接近民众,发展教友。不久,一批青年男女开始去耿住处听讲世界大事,抗战消息。氏在这些人中建立了“唱诗团契”和查经班,边疆服务部川西区的第一个教会就此诞生。
杂谷脑的教务辅开后,耿笃斋又外出巡回布道。他在丹杞术沟与藏族守备(前清委任)扬绳武建立了联系,在坎木沟与前清守备“达尔勒”的后辈承袭人“达尔噶日满楚”(汉名官波贞)建立了友好关系。这给他的传教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经过耿笃斋的艰苦努力,传教活动逐步打开了局面,第一年末吸收了10个信徒受洗,其中一个女信徒是从喇嘛教转信基督教。同时,查经班亦日呈兴旺这势,不仅一般居民踊跃参加,还常有青年喇嘛出席。为适应逐渐扩大的传教事业的需求,耿牧师开始筹划在杂谷脑重建基督教堂。1940年,耿氏亲返成都向各方面请求布施,次年春募够建堂款后即回杂谷脑着手修建教堂。当地没有技术精良的土木工匠,更找不到设计人。耿笃斋只好自己动手设计绘图,购买材料,并亲自监督当地几个粗工营造。经过十个月方建成一座可容纳百余人做礼拜的小教堂,当年圣诞节举行献堂典礼,起用教堂做礼拜[12]。
1942年春,耿笃斋积劳成疾,不久逝世。此后,服务部在六年内先后诞请四位传道士来此主持教务。因边地条件太差,每位传道士都很快离去,教务未得到发展。1944年,美籍宣教士李美英应聘来杂谷脑医院任产科医士,积极利用工作之便进行传教活动,到1947年,又有六位信徒受洗入教[13]。
1953年8月,川西服务区宣告解散。
西康服务区设在西昌。该区范围包括当时西康省的宁属九县和木裹土司辖区及四川省的雷波、马边、峨边、眉山等地。居民以彝族为主,时约三百万左右,大多居住在高山区,半耕半牧为生;次为汉人,约一百伍十万左右。汉民由川湘等省移居于此,住在县城及沿河流和交通要道的场镇,以农业为主要营生。此外在凉山与西藏交界地区尚有少许藏族居民;川康云贵交界地域有少数苗族定居。
1940年5月,中华基督教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派出第一批传道员分别从成都和云南大理出发,经20余日长途跋涉到达西昌。西康服务区是文化更为落后的地区,传教活动难于展开。第一批传道人员到西昌后,首先从事的都是医疗卫生教育等服务工作。在医药卫生方面,服务区先在西昌城内利用半间茅屋成立了一所小医院,开始为各族居民治病。同时,服务区着手在西昌南街建楼房一座。成立了一所每天有百余人就诊的新医院。除西昌城区外,服务区还派出医务人员到盐源县的河西和罗家场,昭觉县的“四块坝子”,赴巂县的普雄指导区设立分诊疗所。
西康服务区教育工作的第一个成就是1941年在会理小黑菁创办的彝族小学。该校得到当地彝族上层的支持,因而自创办起一直兴盛不衰。此外,服务区还先后在盐源县创办了“三一小学”,“小高山小学”和“大石板小学”;在昭觉县四开新街创办了“四开小学”;在西昌老统部街创办了“惠康小学”和“惠康幼儿园”。
西康服务区川医药卫生教育工作开路,比较顺利地在彝汉民族中打开了局面,但传教活动却仅限于在汉人中进行。该区先后在西昌、昭觉县“四块坝子”,盐源泉县河西等处设立教堂。西昌教堂教务第一任主持为冯葆光牧师;河西堂为王静寰牧师,昭觉四块坝子为冼崇光牧师。另外还在阿七沟、高草坝、罗家场设立了支堂三座。其中西昌教堂宗教活动最为兴旺。经冯葆光牧师两年师道,西昌堂的查经班,主日学,大礼拜都从者甚众,教堂常感十分拥挤。1948年春,该堂举行一次布道会,正式记名学道都就有70余人,4月有十多位信徒受洗入教,礼拜日信徒捐献不下七、八百万元。
各堂信徒基本是汉人。在彝族中传教因受语言障碍,几乎没有收效。西昌教堂创办了边胞招待所,每晚有彝胞来此住宿。教堂用幻灯向他们传教,布道员则通过翻译向他们讲道,但终因语言不通,至为不便,收效甚微;在昭觉四块坝子教堂主持教务的冼崇光曾在此学习彝语,努力与彝胞联络感情,因时间仅一年,语言未学通,传道亦无进展;盐源泉河西教堂主持人王静寰在此三年,几乎每天与彝胞往来,教堂亦常有彝胞住宿,但王氏亦仅能做到与边民建立起感情,无法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用圣经打动彝胞的心[14]。
1954年3月,西康服务区工作结束。
(三)组织机构和信仰特点
中华基督教会是全国基督教会中组织最庞大的教会,基组织分四级:即总会、大会、区会、堂会。总会设在上海虎丘路128号,其最高权力机关为年会,在年会闭会期间由年会产生的执行部办理会议事务。总会之下,在各省设大会(或称协会),至1949年,该会在全国20个省设立了大会。
四川大会为全国总会所辖省级协会之一,按照总会组织系统,四川大会下设有十大区会:
成都区会辖成都、华阳、温江、郫县四县。下设堂会十一处,分布在成都四圣祠北街、署袜街、浆洗街、青龙街、华阳县、中和场、崇义桥、温江县正西街、温江县吴家场、郫县、犀浦等地。彭县区会下辖彭县城内小北街、蒙阳、海窝子、新繁、清流场、石洞堰等六个堂会。嘉定区会辖堂会四个,设在乐山白塔街、井研、汉阳坝、河耳坎等地。仁寿区会辖仁寿城北街、王家场、富家场等三个堂会。荣县区辖荣县城北门、五宝镇、郭水#、双石桥、望家乡等五个堂会。自贡市区会辖堂会九处,设在荣县程家乡、富顺县、桐梓坳、威远县、贡井新街,威界牌,自贡小溪等地。泸州区会辖泸州潘溪路、泸县特凌场、泸县去绵场、泸县立石站等四个堂会。重庆区下辖堂会四个,即设在弹子石石桥段九号的一德堂、设在玄坛庙仁济医院的救恩堂、设在小十字街的十字堂、设在木洞#庆街的木洞福音堂。涪陵区会下辖涪陵城区、长寿城、长寿罗家庙等三个福音堂。忠县区会辖堂会四个,设在忠县、丰都、石柱县城和忠县拢山寺等地[15]。抗战时期在西南地区成立的边疆服务部直辖全国总会,与省级大会的区会在组织上不相统辖。
中华基督教会信仰基督耶稣为赎罪之救主,相信基督之国可普建于世,并以此为最高目的;以新旧约为上帝之言,由圣灵启示而成,是信徒信仰的至高无上准则;承认使徒信经为正宗教会共同之要道。
注释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