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的位置: 主页 > 思道学刊 > 第二期目录 > 正文

卷首语

刘孝廷 王忠欣
No.2

随着40年国门大开,中国学术界再度迎来了久违的思想繁荣,中西文化交流也颇为兴盛,这对于提高中国学术界的水准和视野,参与世界学术交流和人类文明共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曾有学者将其比之于五四的新文化运动而称其为“第二次启蒙”。但是近年来,由于许多成果发表和交流的平台日渐萎缩,大量精深思考的学术成果被严重积压,有的研究被迫停滞,甚至一些作者不得不改换到其他领域。这种中途而废的学术和思想状况是一件很让人痛惜的事。为此,一群执着于纯然学术的文化热心人,决定依托相关学术机构创办一份专业学刊,为那些边缘的冷学术提供一个成果展示的窗口,也让国际学术界能够通过冰山一角来窥视众多学者深广的思想视域和智慧火花。

纯正的学术研究在任何时代都是应该鼓励的,因为这是人类的共有精神财产;也只有参与人类的共有创作,才能在文明的核心领域说话和对话,这也是当下文化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急迫的思想话题。同理,人类的文明史也已表明,学术交流是需要多元视角和多元思考的,因为只有在多样性的审视当中,人们才能看清对象和对方,也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进而分析和透视思想的内在结构。否则,任何单一的视角都容易变成盲人摸象,甚至把学术引向歧路。就此,本刊的出版作为文化多元中的一种,就成为一份积极的学术建设力量。特别是由于人类文明在当前遭遇到了深刻危机,虽其源头多种多样,但人类自身的精神状况无疑是根本源头之一,所以对精神状况本身进行审视和省思,也是本刊力推的一个特色。

此外,如所周知,任何刊物的出版都有两个直接前提,一是有人编发,二是有人阅读,两者缺一不可。前者决定了期刊的内容,后者主导了期刊的规范和形式。对于后者,本刊有一个奢望,即登载的内容不仅学术界的专业人士可以阅读,也希望有其它各个领域的更多读者能读和乐于读。这一目标的设定固然给学刊的文字编辑和表达形式增加不小难度,但我们还是想努力尝试一下。为此,我们,一方面,希望内容贴近读者乐于和需要关注的议题;另一方面,也希望单篇文章的字数不宜太多,因为篇幅过长特别容易吓退那些习惯于碎片化和浅阅读的读者;再一方面,还希望文章的风格不要过于抽象和枯燥,否则阅读起来仍然会有疏离感。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在组稿时尽可能通过连续出刊或刊内布局来使问题多元化,同时建议文章的叙事力争选择人们日常能理解和使用的一些语言;学刊在编辑形式上也尽量简洁和灵活多样,不使有更多呆滞感,这颇类似于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基于上述立场,本期在选稿时适当拓宽了文章内容的覆盖面。其中《大撕裂时代的神学反思》(王俊)从哲学神学的角度梳理了从全球化转向大撕裂的内因,并给出了自己的见解;《高科技时代的信仰危机及突破途径》(张涛)延续上一期科学与信仰的主题,认为当代高科技对传统信仰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将信仰的终极对象与其技术依赖区分开来有可能形成新的信仰形式;《全球基督教“互化”中的基督教中国化》(刘平)将21世纪初颇有争议的“基督教中国化”问题置于两千年全球基督教史之中,以历史经验为反思的前提,认为当代的基督教中国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别一种替代神学;《“信 - 义”结构的生存论价值》(刘孝廷)认为“因信称义”作为整个西方近现代伦理学的思想基础,把某些文化中作为德行和能力而倡导的行善变成了信徒自身的一种禀赋和自然而然的事情;《再洗礼派的精神遗产》(姚西伊)评述了基督教门诺派神学家哈罗德·班德尔对再洗礼主义诠释的积极价值,帮助读者重新认识再洗礼派对整个基督教信仰所做出的贡献;《霍鲁日与静修主义研究》(张百春)梳理了霍鲁日关于东正教灵修观和方法,认为他所构建的灵修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不但可以解释各类宗教灵修传统,而且他创立的协同人学,也成为世界哲学领域里的一个全新方向;《简析孔孟思想学说体系中“去神化”的人性论》(单传航)认为孔孟思想体系的重点是“人性”,虽然从表面上仍然敬重“天”的终极存在性,保持形而上前提,但在本质上都属于去神化的人本主义,而当代德国神学家卡尔·巴特和美国宗教社会学家彼得·柏格的基本立场皆与此相近,其实都不过是宗教实用主义;《苦与罪:佛教与基督教人性观的比较》(杨玉辉)比较了佛教苦论和基督教原罪论,认为它们从消极层面揭示了人性的有限性和缺陷性,也包括克服这种不足和缺陷的途径和方法,以此展现人性提升的价值和目标,因而具有积极意义;《张晓风的真与寓言式戏剧》(刘光耀)以基督徒作家张晓风的若干作品为分析对象,认为她以基督教信仰观念作为先行主旨,对传统文学的“嵌入”,实乃自觉寻求基督教信仰与传统文学之对话,是以基督信仰之“真”祛除传统文学之“伪”,是以戏剧形式推动圣言向“人言”的一种突入,这种理性的自觉也许正是其作品的历史性意义所在;《“疫情的文化寓意与启示”学术座谈会综述》(何琼辉)以较长篇幅系统地整理和归纳了2020年11月7日爱学思道论坛“疫情的文化寓意与启示学术座谈会”上专家学者的精彩论点。

总之,本期内容表现出了新的丰富性和广阔性,许多文章具有较高的启发性和思想贯通力。我们希望通过如上特色和平台的交流互动,深化对我们所关注的人类公共性、时代性话题的探究,一起推动中国学术与世界学术的对话和交流,推动学术与思想的繁荣和社会的共同进步。为此,我们欢迎各界人士不同方式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旧岁将去,新年即来,希望这是一个更好的开端!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