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的位置: 主页 > 学术会议 > 爱学思道论坛 > 正文

“海外华人与精神中国的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

向迪英(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

2021年2月20日,“海外华人与精神中国的构建”学术研讨会通过视讯方式圆满举行。此次研讨会的主旨是在当今大变动的时代背景下,对如何构建华人精神世界进行有益的探索。研讨会由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会长王忠欣博士组织并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担任主讲,数位华人学者参与研讨和评议。

刘孝廷教授首先简要回顾了在多年来的中外学术交流活动中对海外华人的观察和感受,并对几年前他在俄罗斯和美国的多场学术讲座中提出的“精神化”概念进行描述。他认为部落化的世界正处于完成自身世界化的进程中,所以尽早参与世界化,努力成为领跑者,正是探讨“海外华人与精神中国的构建”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接下来刘教授介绍了提出“精神化”的缘起以及对“精神化”三个维度的构思。他指出,长期以来的世界的世俗化即是去精神化,导致物质化、感性化、表面化已然是当前世界的显著特点,所以精神化的第一个维度是世界的精神化。无论在未来遥远的火星时代,还是当前的地球家园,人都需要过有精神有灵性的圣化生活,只有人类自身圣化的速度超过世界末日的到来的速度,人才能真正自我拯救。这里面包含着三个重要范畴:应当、必须和必然,所以精神化的第二个维度就是人的精神化。在简单比较和梳理了天主教对波兰国家精神的塑造,穆斯林国家和犹太民族刚健的信仰特别是后者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后,刘教授又依据经典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文化中精神性的缺乏,指出中国文化是礼乐文化,强调耻感,在乎的是人的价值判断,没有稳定的道德基础和罪感文化的超越性,所以黑格尔才说“凡属精神的离中国都很远”,可见精神化的第三个维度是国家的精神化。

结合物欲化社会的现状和对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的分析,刘教授认为中国人精神的改造需要从三方面展开:首先,中国人讲内在道德的尺度,其实还是有限的人,因为外在的伦理是信仰的投射和表象,都需要无限而恒定的信仰作其基础性支撑。其次,重新审视华人的概念,华人有三个层次的身份定义:地域身份、文化身份和文明(精神)的身份,中国自身的提升即华人的世界化,世界化就是文明化。在此,文化即部落化的文明,文明即超部落化的文化,这是文明和文化的关系,在此意义上,华人骨子里的乡土情结中农耕文化特征很明显,华人需要克服部落化。近代历史上出现了为寻求真理到海外的华人,他们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最后,海外华人中的基督徒要成为全球华人的中坚力量,因为灵命的信仰是中国精神的希望。

对于海外华人精神的建设,刘教授从分析梳理近百年来华人奋斗史的角度,总结了自己的几点思考:首先海外华人都有着不同的际遇和问题,又因为意识形态取向的限制,受到内外文化的挤兑,“天下华人是一家”的建立困难重重;其次有鉴于美国现在的特定模式和影响力,北美的华人近两年的团结自救,特别是在黑命贵期间的勇敢表现,可以成为海外华人的领头羊;再有,疫情的出现使华人作为目标和焦点得到了关注,形成了推动海外华人整体觉醒的重要外在条件。只有当华人形成整体的力量时,才能形成影响力,而形成整体就需要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精神的建设能使“海外华人是一家”成为可能。

在华人的精神化路线的设计上,刘教授认为,如果要在现实中找到模版,就是华人犹太化。世界上只有两个民族的文化没有断过,华人的和犹太人的,上古文化只有犹太人有最好的记载,犹太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主线,犹太人在世界各地迁徙,但始终保持着自己民族的文化和身份,始终流淌着“一粒种子落在地里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的精神血液。华人的文化有恋土情结,还有巨大的精神提升空间,华人犹太化,就是肉体属地和精神属天的结合。最后刘教授强调了构建精神中国的重要目标在于,在世界文化和文明转型的过程中,推动海外华人世界化。接受了世界的训练和洗礼的海外华人是精神中国的希望,当他们形成重要的国际力量时,就很有可能推动全球华人特别是台港和大陆的进步,更为大陆带来精神、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援助,从精神层面助推中华民族的腾飞。

王忠欣博士对刘孝廷教授的报告做了简要的总结。王博士认为刘教授的报告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方向和内容很全面的构思,对比前几年有学者提出的以儒家文化为背景和线索的“文化中国”,在境界和层次上,“精神中国”更具有超越性。接着王博士从近代以来西方文明推动中国进步的视角,梳理分析了海外华人参与其中所作出的贡献和影响,对构建精神中国的探讨做了延伸。中国近代自西方文明进入后的历史,从1840年到1949发生的所有重大变革,包括医疗、教育、社会层面的移风易俗、政治改革、思想文化的进步等等,全都是由西方,特别是基督教传教士来推动的,中国文化自身固步自封,缺乏前行的动力。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很多社会进步的细节,比如五天工作制、法治的逐步健全、高考制度恢复后最早的学生赴美留学等等,当中都有海外华人引领或参与其中所作出的有目共睹的巨大贡献。海外有几千万的华人,但是对中国影响比较大的仍然是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华人,这是因为美国本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所致。另外,海外华人对传统文化,包括一些中国民间宗教等的保留,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中国大陆,这对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海外相对自由的环境中,海外华人精神追求的主要表现是对宗教信仰的寻求,特别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基督教信仰相结合的尝试。王博士指出“精神中国”或“文化中国”不能以儒家为寄托,儒家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精神的超越,因此在精神方面不具有引领的作用。构建精神中国需要加入精神的超越的维度,这种维度只能从宗教里去寻找,而现在已知的世界宗教里,只有基督教可以承担这样的重任,这需要海外华人有意识地去尝试在精神方面的飞跃和提升,特别是去和基督教信仰接触和互动。在美国,最大的华人群体就是华人教会,教会的凝聚力远超过松散的同乡会、同学会等,教会在提升华人的精神素质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刘孝廷教授所提“海外华人是一家”理念的实现,很大程度上需要靠基督教的推动。

波士顿教育中心的单传航先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思考,对刘孝廷教授提出的“世界华人”和“精神中国”等概念以及“华人犹太化”的观点,做出了回应和补充。单老师认为从中国公民的角度提出“世界华人”的概念会更加透彻,世界化意味着去中国中心化,华人无论去哪里,都要有去中国中心化的意识,自由主义人类学提倡的身份和文化的挂钩在近几十年已经脆弱不堪。华人必须要世界化,要有民族身份的独立,融入当地的环境包括信仰才能有精神的飞跃。在介绍西方文明过去100多年对中国进步的推进,包括对中国自我批判的推进中,单传航特别分享了1890年出版的美国在华宣教士Arthur H Smith所著的《中国人的特性》。该书作者客观地总结了中国人20多个特点及其积极作用,指出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儒家的问题,因为中国人不是缺乏任劳任怨和智慧勤劳,缺乏的是超越人本身高度的人格和良知,这是儒家给不了的,因为儒家没有超越性的坐标。中国的现状必须要通过文明和信仰去改变,即只有通过基督教文明才能创造人的灵魂、家庭、社会的美好。单传航认为这本书可以对精神中国内容的补充有所启发。结合刘教授所提出的“海外华人犹太化”的概念,单传航指出犹太人的优势在于有上帝的应许带来的次序;另外犹太人到任何地方在保持自己民族身份的同时,还能够用他们的资本和学术深刻的融入并且影响当地的社会。华人可以依靠信仰提升精神层面,但是华人出于劣根性的不团结却是犹太人所没有的。从理论探讨层面上看,东正教的团结性和教会生态也许更适合中国人。中世纪基督教骑士精神的实践是基督教信仰生活具体化的体现,这种骑士的美德后来产生了英国的绅士精神,以基督教的骑士精神结合中国儒家的君子概念,对实现信仰本土化和“华人犹太化”也许会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申崇江老师介绍了新加坡的人口、宗教结构及当地华人的精神状况。新加坡的信仰群体中,佛教占大多数,其次是基督教。新加坡华人讲究实用主义,无神论居多,年轻人大多对政治和投票权不感兴趣,对自由的环境中所接触的民主自由无感。

王忠欣博士结合自己对新加坡信仰状况所作过的调查,简单回应了申老师的分享,认为佛教在新加坡只是一种文化上的宗教而不是精神层面的信仰,新加坡人认为佛教更有文化上的亲和力,但很少参加佛教的活动,也不完全认同佛教的信仰,大多数人只能算是佛教文化的爱好者。

美国加尔文神学院的王俊博士认为“精神中国”是一个很大也很复杂的主题,需要有仔细的讨论和考察。因为“精神”这一概念本身非常的模糊,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儒家精神、中国的爱国精神等都叫精神,所以“精神”是可以被各种意识形态所使用的。如果“精神中国”中的“精神”是基督教意义上的spirit,那中国只有基督教化才有精神中国,其理论上倡导的就是基督教文明论,但基督教文明论本身是意识形态化的,里面包含着西方中心主义的问题。其次,如果精神中国是指信仰精神,那就是中国的普世价值化,既然普世的就不是中国的而是世界的精神了。综上两点来说,“精神中国”中“精神”的概念需要更清楚的去界定。另外海外华人在居住地可能是个亚文化群体,把原生的文化保存很好是亚文化群体的特征,亚文化群体往往更稳定,一般在文化中心出了问题的时候,就会有“礼失求诸野”的现象。再次,海外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身份概念很不同,华人过了几代就很少有民族认同,只有部分的族裔认同,在他们身上构建精神的中国是有疑问的,海外华人对中国的贡献,也很难简单说只是把文明带入中国,实际上共产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也被带到中国去了。最后王俊博士强调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要警惕将基督信仰变成基督教意识形态。

刘孝廷教授对各位学者的评议做了简短回应,并对“精神中国”和“华人犹太化”的概念进行了补充。“精神中国”的“精神”是相对于物质世界而言,是里面包含着复杂而庞大内容的一种虚体实在,这种精神更接近基督教的精神,同黑格尔“精神”范畴也有密切联系。黑格尔的精神是把信仰的灵魂层面理性化了,信仰在精神里有现实的基础,必须按照某种更内在的方式才能充实精神的亏缺,否则面对强大物质界,精神就会崩塌。“华人犹太化”可以从两点展开,第一是开展海外华人灵命复兴运动,以精神方式连接起海外华人形成上帝之城,汇集华人的力量;第二是像犹太人那样始终有文化的传承,因为大陆经历五四到文革,很多传统文化已经丢失,但海外和港台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保留,并且华人中有学者已经开始做信仰与母文化的融贯研究。就此,有必要建立海外华人学和相关的全球性机构。沿着这几条线路努力,或许可以使“华人犹太化”成为可能。

王忠欣博士在座谈会结束时总结说,今天的研讨就像主题所说,只是一种构建,接下来还需要学者们把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当作一个使命,不断的去充实和完善其内容,直到能看到具体的方向。

- End -